我与成都很有感情 ,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时常去成都演出 。 许多川剧界的老师 , 譬如徐棻、魏明伦 , 与我们都有很深的缘分 。 成都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 , 文化气息很强 , 川剧艺术也用一些特别的形式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 传统艺术不应该束之高阁 , 而应是一种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 今年有幸再度登台(参演春晚戏曲类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 , 表演新版《梁祝·十八相送》片段) , 并且戏曲节目意外地创下收视最高 , 我相信这对所有参与节目的同行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 今天的观众还是喜爱传统戏剧的 , 我们理当对未来更有信心 。
电影《柳浪闻莺》的原著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旭烽与我是多年好友 , 我们合作过许多剧目 。 据旭烽姐说 , 这本小说是她为我们的越剧《藏书之家》编剧时获取的灵感 。 说电影以我为原型是旭烽姐谦虚 。 电影源自于小说 , 小说源自于作者的内心世界 。 虽然有些时候 , 作者身边的人的确会给创作提供一些素材与想象 , 但无论文学还是戏剧 , 任何艺术形式最终表达的都一定是艺术家本体的内心世界 。
原型的说法主要来源于作者谦虚 。 我与垂髫也许在某些性格上有着相似之处 , 并且同为女小生 , 我们的确有着许多相似的“固执” 。 电影中传达的感情主要是“爱” , 但这不是世俗层面上的“爱情” 。 这种“爱”包含了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以及姐妹之间的相依相伴 , 这种“爱”周旋在一段世俗熟悉的三角恋关系中间 , 犹如幽灵般让三个人物时而靠近又时而走远 。 “爱”让他们彼此之间所做出的决定或者动作 , 都以不伤害对方为前提 。 每个人物内心独自承受巨大的痛苦 , 但却努力维持着平衡 。 这种结构在观众看来也许会不够舒适 , 或者不够“爽” , 因为我们现在惯见为了一个男人姐妹反目成仇的故事 。 可实际上 , 这种情感基于“爱”而表达 , 反而是特别真实的 。 这部电影所传达的感情不是一种争取 , 而是一种守护 。
我看电影多次泪目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与我相类似的传统戏剧演员的故事 。 因为是这一职业 , 所以更能引发共情 。 当然 , 哪怕不是同一职业 ,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有相似 。 与朋友相识又分别 , 与恋人相爱却无法走到最终 。 不能讲是某一场景特别打动我 , 应该说是一连串熟悉的场景勾起了我心中某段回忆 。
【年轻人|做不到改变世界,但可以尝试改变自己】实际上 , 我一直和导演在说 , 越剧已经不是镜头里表达的那个样子了 。 就算是那个年代的越剧 , 也相较电影中表述得更有魅力 。 不过 , 这并非一部越剧发展的纪录片 , 只是借助了这个剧种的某一属性去结构一个主题或者故事 。 电影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剧种的存在 , 至于传达剧种美学 , 我认为那是我们这些真正活跃于舞台一线的专业演员的课题 。
我认为年轻人只是受众的一个年龄段 , 每五年我们都会迎来新一批的年轻人 。 就走进剧院这件事来说 , 它首先是一种习惯 。 现在已经有很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剧场 , 但他们追着看的是音乐剧和明星话剧 。 所以越剧的创新 , 如今要解决的或许已经不是有没有年轻人走进剧场 , 而是如何变成走进剧场的年轻人的一种选择 。 如此 , 这种表达包括场内表现也包括场外宣发 。 如今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 , 不光作品要创新 , 吆喝的方式也得更新 。 吆喝方式一旦更新 , 所有的策划、设计、传达方式都得进行新一轮的翻新和改良 。 因此 , 剧种的进步与创新需要全面系统地规划和布局 。
我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 只是为了使自己的表演艺术能够更上层楼 。 一个人的力量何其渺小 , 我们做不到改变世界 , 但至少可以尝试改变自己 。 故而 , 当后续有人刺耳地声称茅威涛要把越剧艺术带去别的地方时 , 我认为与其说挨骂 , 不如说这更像一种褒奖和肯定 。
- 招聘|为啥大多数公司,宁愿招聘踏实的年轻人,也不招聘事多的中年人?
- |月薪过万的年轻人,都在做着什么职业?
- 智慧|改变心态,就可改变人生
- 韶光|留下笃行不怠的青春足迹(我们这里的年轻人)
- |职场中年人如何改变被调岗辞退的命运?牢记3点,你的职场你做主
- |这一类日本作家的书,年轻人少看
- 制造业|招不到年轻人,制造业为何出现“用工荒”?曹德旺用6字道出真相
- 深圳市|工厂月结招不来年轻人,按“日结”一来一大把,临时工是大趋势吗
- 脑回路|“铁饭碗”都不想要?年轻人的“脑回路”,你不懂
- |在职场中,年轻人何种个人品质才会被广泛认同乃至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