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名|从“通人之学”到“人间思想”——兼论当代中国知识与艺术状况

|高世名|从“通人之学”到“人间思想”——兼论当代中国知识与艺术状况
本文图片

编者按:
本期“锐评”从近代学人的“通人之学”谈起 , 认为当下中国人文知识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与生活现场的隔膜 。 因此 , 需要扎根人们的精神生活 , 建构历史解释与精神表达 。 并且 , 要运用艺术教育 , 打破当代学术与现实的高度隔膜 , 打通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 , 重建有情有义的知识、身心俱足的思想、知行合一的创造 。
——吴彧弓
|高世名|从“通人之学”到“人间思想”——兼论当代中国知识与艺术状况
本文图片

一、
通人之学
中国画和书法的高等教育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 , 历史上涌现出潘天寿、黄宾虹、郑午昌、傅抱石、陆维钊、沙孟海等一批名家大师 。 他们虽然是艺术院校、国画及书法专业的创立者 , 却不是由彼时的艺术学院培养出来的 。 他们跟今天“学院派”最大的差别 , 就是自身的博雅与贯通 。 他们或许是最后一代具有传统先天之学、先天经验的国人 , 可以将命笔挥毫视作与生俱来 , 将书画修习与求学问道视作一体之事 。 对他们来说 , 书画与学问无法分割 , 须积学而成 。 因此 , 他们的理想是在现代学院体系中重新建立起一种艺理兼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通人之学” 。 正如黄宾虹有诗云:“道成不与艺成分 , 禹鼎汤盘述作存 。 高出佉卢梵书上 , 要知天未丧斯文 。 ”
|高世名|从“通人之学”到“人间思想”——兼论当代中国知识与艺术状况
本文图片

(明)徐渭著:《南词叙录注释》 , 李复波、熊澄宇注释 ,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1989年 。 《南词叙录》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 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 。
“通人之学”是中国古典教育的根本特征 。 2021年是徐渭诞辰500周年 , 孔夫子逝世后2000年出世的他 , 是一位有多方面才具的儒生 , 书法、绘画、诗文、戏剧都很精通 。 袁宏道对徐渭最为推重 , 认为“文长眼空千古 , 独立一时” , 是“八法之散圣 , 字林之侠客” 。 徐渭允文允武 , 既可筹谋政事 , 又可参赞军务 , 用今天的话说 , 即有“通人之学”“通人之才” , 是一位“通人” 。
然而 , 这样一位“通人” , 在世道、时势和命运的逼仄下 , 却潦倒终生 , 成为罪犯、囚徒、疯子 , 成为一个“畸人” 。 这位读书人、这位儒生、这个“通人”和“畸人” , 他的遭际让无数后学扼腕叹息 。
去年也是孔夫子逝世的2500年 。 孔子的道是教育之道 , 他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孔子的道是学习之道 , 他讲求“学而知之”“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 。 孔子的道又是人之道 , 也是生之道 。 他说“未知生 , 焉知死” 。 孔夫子没后两千五百载 , 我们需要重新去理解和纪念他的死 。 他说“虽百世可知也” 。 如今百代过去 , 斯人千古 , 桑田沧海 , 山河犹在 , 天何言哉!
事实上 , 孔子的道在2500年中虽从未大行于世 , 却反复更生 , 托身于一个个书生、儒者、志士仁人 , 徐渭就是这众多化身中最为独特的一个 。 孔夫子没后的2500年中 , 无数人们与我们一样 , 追慕他的道和义 , 体味他的歌与哭 。
一百多年前 ,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文化的序幕 , 启动了那场文艺、思想、教育、社会的总体性变革 ,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蔡元培这代人 , 都是由中国的旧学问、也就是所谓“前现代”的学习系统造就出来的 。 如果说 , 新文化的使命是建立一种人与世界的关系 , 确立现代中国人的“天人之际” ,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看 , 它始终未能完成 。 但是 , 这批先辈们对于当时还有些陌生的世界 , 充满能动性和自主性 , 从传统的天下观中发展出一种“平视泰中泰西”的世界情怀 。 梁启超诗云:“世界无穷愿无尽 , 海天寥廓立多时” , 梁漱溟也有意思很接近的诗句:“我生有涯愿无尽 , 心期填海力移山” 。 2020年 , 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 我曾多次引用鲁迅的诗句:“无穷的远方 , 无数的人们 , 都和我有关 。 ”从这些百年前的学人们身上 , 我们可以看到大时空跨度中的自我 。 在他们身上 , 依然保留着一种尊严而通达的“道—义” , 今天 , 我们或许掌握了比他们更多的知识 , 然而这种珍贵的“道—义”在我们身上却已经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