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刘先银经典点说:陈琦南老子道德经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44章知足不辱 , 知止不殆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告诉大家 , 特别是年轻人 , 应该多读读老子《道德经》第44章 , 因为这一篇中有许多老子对人类发自肺腑的忠告 , 句句扎心 , 令人振聋发聩 。 比如 , 老子对大家发出了三问: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也就是说 , 外在的名声和内在的身体 , 相对于我们自身 , 哪一个更加亲切呢?
钱是赚不完的 , 外在的财产与货物也是数不胜数的 , 但是我们的身体只有一个 ,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那么 , 请问大家: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和外在货利比起来 , 哪一样更为贵重呢?
人人都渴望得到更多 , 享受更多 , 但是请问大家:得到财富和失去生命相比 , 哪一个对我们自身的伤害更大呢?
肯定是失去生命吗?
但为什么大家都把目光放在“得到”上 , 而忽略了“失去”给人带来的危险 。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有无谓的牵挂 , 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多心猜忌、劳心劳力 。
只有每天辛苦忙碌的人 , 才知道无事清闲的幸福 , 才知道无病无灾无痛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只有心宁气平、逍遥自在的人 , 才知道多疑、焦虑的祸害 。
很多人 , 一辈子都在追求名利和金钱 , 努力让自己有房 , 有车 , 有钱 , 有权等等 。 最后绞尽脑汁、劳心劳力 , 一切都得到了 , 反而感觉自己不幸福 , 甚至是身心疲惫不堪 。 但是他们某天突然醒悟了 , 才知道: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 , 而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
其实 , 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为学日益 , 为道日损;只有真正悟透道的人 , 才可以活得更加智慧、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 人生不如意事 , 十之八九 , 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拿去防范祸患;
而不是贪得无厌 , 永不知足 , 一心往外求 , 只想着追求更多外在物质 , 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 。
因此 , 老子《道德经》第44章告诫大家: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 故知足不辱 , 知止不殆 , 可以长久 。 也就是说 , 过分的追求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多的积敛财富 , 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 所以说 , 人懂得满足 , 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 , 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
01 ,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爰必大弗 , 多藏必厚亡 。 故知足不辱 , 知止不殆 , 可以长久 。
02校勘:本章河、帛同 。 河上公注:甚爱必大弗:甚爱色 , 弗精神 , 甚爰财 , 遇祸患 。 所爱者少 , 所亡者多 。 故言大弗 。
03 , 章旨:老子提出论点:知足不辱 , 知止不殆 。 论据: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三者的得失 。 论证:知足 , 知止可以长久的道理 。 老子教导君臣百姓 , 在名利 , 财货 , 得失与生命之间的利害关系 。 甚爱名利必多耗弗 , 多藏财富必多损失 。 要做到知足 , 知止 , 才能长存久安 。
04 , 章解:名利与生命哪个更要珍惜?生命与财产哪个更重要?得到的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过分的贪欲名利必然带来更大的耗费 , 过多的储藏财冨必然损失惨重 。 所以 , 懂得满足的人不会受到耻辱 ,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发生危险 。 所以 , 明白这个道理者 , 才能得大自在 。
2021年7月16日 , 05 , 启示:本章老子明确指出治国安邦者不能争名夺利 , 贪欲谋私 。 谋私者会身败名裂 。 并提出警世名言:知足不辱 , 知止不殆 。 老子指出在人类社会中 , 同样存在着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的辨证規律和自然法则 。 反腐倡廉实际体現了老子道德哲学 。 无为而治 , 即无违反道德之为 , 才能实現治国安邦 。 老子教导君王不要追求名利财货 , 过度爱财 , 追求名利是失德之为 , 失道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