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安|铲车里的中国梦

李景安|铲车里的中国梦
本文图片

李景安|铲车里的中国梦
本文图片

夜幕降临 , 皎洁的月光洒在非洲大草原上 , 猴面包树静静矗立 , 几只大象从旁路过 。 一名铁建工人盘腿坐在装载机的铲斗中 , 正舒心地笑对手机 。 屏幕那端 , 是他日日思念的家人 , 身旁则放着家乡寄来的月饼 。 这一天正值中国的中秋佳节 , 铲车下方的水洼倒映着又大又圆的月亮 , 牵出了在外建设者对家乡的思念;两侧的泥土上留下的深深车辙 , 更刻下了中国劳动者的坚守与付出 。
油画《同在月光下》中 , 作者李景安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国铁建“一带一路”建设者在异国他乡度过中秋佳节的情景 , 让基层工人从幕后走向台前 , 让他们的故事进入聚光灯下 , 被世界看见 。
也许 , 他们每天与灰尘为伍 , 与噪音相伴 , 远离亲人除了睡觉都在工作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 , 中国劳动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卡塔尔足球世界杯主体育场施工、马来西亚吉隆坡M101摩天轮项目建设、沙特麦加轻轨运营……随着一个又一个项目在海外落地生根 , 数以万计的基层工人奔赴世界各处 , 他们用青春和奉献 , 代表祖国人民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 “他们很朴实、任劳任怨 , 想干好一项工作就一定把它拿下来 , 身上有种拼劲 。 ”李景安说 。
在外的建筑工人看到这幅画后非常感动 , 争相在朋友圈和微信群中转发 。 “我还把这幅画发给了我的父母和妻子 , 她就拿着画给孩子讲父亲是谁 , 他在干什么 , 为什么没能回家 。 ”工友车岩峰感慨 , 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太传神了 , 画出了我们建筑工人的日常 。
劳动者是画布上的主角
因为他们身上有藏不住的闪光点
李景安是中国铁建十九局的企业职工 , 同时是大路美术家协会油画学会的学术委员 , 基层劳动者一直是他画布上的主角 。 “野外施工的环境恶劣 , 工人们常年风餐露宿 , 而人生态度却积极豁达 。 ”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李景安在朝夕相处中 , 感受到了劳动者身上藏不住的闪光点 。
灵感来源于生活 , 基层工人的美好品质让李景安忍不住拿起画笔 , 希望描绘他们的故事 。 但他知道 , 仅靠灵感作画远远不够 , 艺术角度的创新同样重要 。 李景安前往大路画院参与了集体创作 , 经美协主席王沂光的启发 , 他想到了用“逆向思维”来作画——即先观察相对抽象的元素 , 形成朦胧的构图 , 再将现实中所接触的内容穿插进去 。 四处寻找构图思路时 , 他偶然看到这样一张图片:画面中“有个大圆”“人物靠在圆上” 。 极具冲击力的元素一下子抓住了他的眼球 , 李景安灵光乍现 , 初步确定下了《同在月光下》的构图方向 。
“作画既要保证形象不失真 , 还得让人眼前一亮” 。 为了达到心中的目标 , 李景安回到辽阳基地实地寻找素材 。 每天骑着自行车 , 拿着相机 , 四处观察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 为了精确夜景的时间点 , 呈现夜晚施工的真实状态 , 李景安在有月光的夜晚拍下多张不同色调的夜景 。 他在这里细细打磨着画面的每一处 , 一待就是半个多月 。
为了寻找《同在月光下》合适的人物形象 , 他将目光放在了建筑施工现场 。 许多工地禁止外人进入 , 他骑行10多里路 , 终于在一处即将完工的工地征得了管理人员的同意 。 一会儿 , 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 , 一手扛着铁锹 , 另一只手拎着水杯从施工现场大步走了过来 。 这人大约有一米八的个子 , 两只大手显得特别有力 , 宽肩膀 , 前胸后背很壮实 , 面孔棱角分明 , 眼睛很有神 , 咧着嘴笑得质朴 , “有铁建工人的那种洒脱” 。 李景安心里一动:非他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