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图|清晨阅读丨宋代山水的典范意义

点击:“收录于话题”分类 , 查阅全部 。
提示: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图片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 , 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 , 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 , 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 , 请与我们联系 , 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溪山行旅图|清晨阅读丨宋代山水的典范意义
本文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中国处于分裂之中 , 人们生活动荡不安 , 在清议玄谈中 , 触发人性的自我觉醒 , 滋生着一种品评的风气 , 表现在文学中有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 在绘画方面则有谢赫的《古画品录》 , 为品评书画的优劣订了六条标准 , 对当时27位画家的作品裁定为“六品” 。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六法 。
溪山行旅图|清晨阅读丨宋代山水的典范意义
本文图片

战国《龙凤人物帛画》
作者:陈佩秋
谢赫的“六法”是 :一、气韵生动 , 二、骨法用笔 , 三、应物象形 , 四、随类赋彩 , 五、经营位置 , 六、传移模写 。 谢赫还进一步提出“迹有巧拙 , 艺无古今” , 无论古画或今画 , 只能以“六法”为标准论其优劣 , 没有标准也就没有是非 。 我们所要讨论的宋代山水画的典范意义 , 就是以谢赫的“六法”为标准来进行分析和品评 , 否则就会陷入“此亦是非”、“彼亦是非”的混乱之中 。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 , 在论“形似”和“骨气”时 , 把骨法用笔放在首要的地位 , 他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 , 形似须全其骨气 ,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 , 而归乎用笔 。 故工画者多善书 。 ”他还说 :“状石则务于雕透 , 如冰澌斧刃 , 绘树多刷脉镂叶” , 在评论吴道子山水时则说 :“纵似怪石崩滩 , 若可扪酌” , 讲的就是骨法用笔 。 评论其它画家 , 也多用“重迭弥纶 , 有骨法”、“有天骨而少细美”、“骨趣甚奇”、“多有骨 , 佳画也” 。 五代荆浩在“四势”中提出山水画的筋、肉、骨、气 , 讲的也是骨法用笔 。
山水画脱离作为人物的背景的陪衬地位 , 独立发展走向成熟 , 就要求画家用独特的、有个性的表现方法 , 来表现山水的本质与形态 。 宋代画家在绘画理念及方法上创造性突破 , 迎来了山水画的艺术顶峰 。 所以要讨论宋代山水画的典范意义 , 首先要着眼于“骨法用笔” 。
溪山行旅图|清晨阅读丨宋代山水的典范意义
本文图片

荆浩《匡庐图》
史称宋初三家的关仝、李成、范宽 , 艺术风范迥异 , 宋人郭若虚目睹过三家的作品 , 在《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水》 , 以文学的语言描述道:
“夫气象萧疏 , 林木清旷 , 毫锋颖脱 , 营丘之制也 。 石体坚凝 , 杂木丰茂 , 台阁古雅 , 人物幽闲者 , 关氏之风也 。 峰峦浑厚 , 势壮雄强 , 枪单俱均 , 人物皆质者 , 范氏之作也 。 ”
郭若虚称他们为“百代标程” , 即指出了其典范性 。
张彦远提出的状石“如冰澌斧刃”的线条特性 , 到宋代才得到完美的体现 。 关仝的真迹已不复得见 , 以李成的《晴峦萧寺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 他们在处理山石峭壁时 , 用笔虽是中锋直下 , 但都带有角形的转折 , 从起笔到落笔 , 自成变化节奏 , 沉着 , 结实 , 而又松动 。 特别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 所用带角形轮廓线从山脚到山顶 , 层层叠叠 , 把北方山石受剥蚀的纹理表现出来 , 即使在今天 , 我们攀登华山、太行山仍然可以看到这种自然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