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进化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朱陆之辩( 三 )


荀子则将天赋之伦理道德看作人和禽兽及其它万物的主要区别 , 说“水火有气而无生 , 草木有生而无知 , 禽兽有知而无义 , 人有气、有生、有知 , 亦且有义 , 故最为天下贵也 。 ”11认为人只要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天生优异秉性 , 就能够自立于天地间 , 为万物之灵 。
那么,人和禽兽乃至万事万物的根本的别之“义”,也即“人性”伦理道德 , 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庸》说:“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 修道之谓教 。 ”朱子注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 ”12程子说:“在天为命 , 在义为理 , 在人为性 , 主于身为心 , 其实一也 。 ”13也就是说,命、性、理、心在形式、着眼点、说法不一,但都是指的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一点灵犀 。 “命”是天赋与“人”的生命本身,“性”是天赋与人的气质、品质,“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伦理道德的显现,“心”是人的主宰 。 理、命、性、心 , 名称不一而实质相同,也都是“天”在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不同表现而已 。
另一条路线 , 认为人的知识秉承于天的良知论 , 虽然是孟子提出来的 , 但也源于孔子 。 孔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4 , 认为上等人的聪明和下等人的愚笨是先天决定 。 孔子又说:“生而知之者 , 上也;学而知之者 , 次也;困而学之 ,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 , 民斯为下矣 。 ”15认为上智们生来就晓得知识和道理 , 所谓天资聪颖 。 孟子主张“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 其良知也”16 , 认为“良能”与“良知”是与生俱来 , 人人皆有的 , 因而是本然的、天赋的 。 《中庸》所谓“自诚明 , 谓之性;自明诚 , 谓之教” , 也是指的由秉性真诚而明悟天理 , 谓之天性 , 明白天理而内心真诚 , 谓之教化 。 真诚就会明白天理 , 明白天理就会真诚 。
关于儒家先验论 , 众多学者都有论述 ,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 总之 , 儒家式先验论认为 , 既然良心善性为人所固有 , 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无需寻求于外而只需返本内省 , 主体自身对自己理想人格的培养具有决定性力量 。 同样 , “良知”“良能”和天理天性天命天心联结在一起 , 所以也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可能性 。
综上所述 , 先验论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不断探索的论题 。 总括起来 , 大致有如下一些论题:
1,天赋道德、伦理 , 也即生而性善论 。
2,人和万事万物的区别 , 在于这个天赋道德伦理 。
3,不仅天赋予人以道德伦理 , 还赋予“上知”们智慧 , “下愚”们愚蠢 。 也即知识可以生而知之 , 至少一部分来源于天赋 。
4,知识并不来源于外烁 , 学习乃是唤醒人生而具有的知识、经历和观念 。 不虑而知者 , 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不虑良知 , 良能 , 而不是具体的某一方面的知识 。
二、陆象山的先验论
这一节我们想沿着上述四个课题 , 考察一下陆象山的先验论在这几个方面有什么论述 , 有没有发展发挥和独特之处 。
1,天赋道德、伦理之性善论 。
我们知道 , 陆象山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心即理” 。 “天之所以与我者 , 即此心也 。 人皆有是心 , 心皆具是理 , 心即理也 。 ”17人都有心 , 我们的心都具有“是理”也即“此理”,这就是“心即理” 。 而这个心这个理都是天“给与”“授与”我们的 。 每一个人生下来时便先天性地具备了这个理 , 所以不用向外人、我之外的外部世界寻觅 。
天“授予”“赋与”我们“此理”时 , 并不是先授予一个抽象的“理” , 再赋与一颗具体的“心”来承接这个理 , 而是理心同授、理心同体 , 至当归一 , 精义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