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文化名人|“不入流”的无品小吏,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上海历史文化名人|“不入流”的无品小吏,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本文图片

明代华亭人何良俊一生滞留场屋 , 其间仅有一段短暂的出仕经历 , 还是个不入流的无品小吏 。 虽然他对执政颇有想法 , 但始终未能走上政坛的风口浪尖 。
失之东隅 , 收之桑榆 。 何良俊独抒己见、不趋俗流的文艺思想 , 却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发出晚明戏曲“格律派”“松江画派”和“云间诗派”的先声 。
「情随此夜尽 , 恩是来年留」
公元1506年 , 何良俊出生 。 青少年时期的何良俊好学不倦 , 《明史》称其“二十年不下楼” 。
1522年 , 良俊与弟弟良傅同补博士弟子员 , 受业于华亭县令聂豹 , 并深得其赏识 , 府试、台试皆在高等 。 然而 , 从1525年应乡试算起 , 连接七次 , 良俊都铩羽而归 。
随着良傅中第 , 家族振兴的祈愿不再没有盼头 , 良俊载酒江湖的想法便愈加坚定 。 1549年 , 当秋闱再次临近 , 良俊明确表示不再参加 。
不过 , 在茶酒自娱、风月自赏的酣畅中 , 偶尔也会有一丝悲凉掠过心头 。 这些内心的波动都被他写进诗中——“侧闻太行西 , 戎马窥中州” , 是一名士人对于国运淹蹇的忧虑;“愿布弥天网 , 远追渭滨蒐” , 是一个才子对安邦定国的梦想 。
1552年 , 此时已是南京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的良傅归来 。 他向哥哥透露了一个消息:京中诸老对良俊念念不忘 , 希望良俊能够出仕 。 哪些大佬如此垂青良俊?
第一个便是已出任内阁首辅的权相严嵩 。 青年时期的何良俊 , 广泛结交志趣相投的名士 。 他有一位后来官至尚书的朋友 , 叫顾璘 。 这位顾大人名列“弘治十才子” , 曾在张居正的人生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 是明代文学史乃至明史中可圈可点的人物 。 在他的引介下 , 良俊得以献诗严嵩 。 当时的严嵩是南礼部尚书 , 读至“情随此夜尽 , 恩是来年留”等句时 , 不由得击节叹赏 。
第二位是续修《明伦大典》的总裁官吕夲 。 吕夲算得上是良俊的座师 。
第三位就是良俊、良傅兄弟二人的业师聂豹 。 这年冬天 , 聂豹擢为兵部尚书 。
弟弟捎回三位当权者的牵挂消息 , 令这位走马天涯的蹉跎文人笑了 。 虽然此时良俊已然文名著于东南 , 但他毅然决定踏上赴京谒选之路 , 坐的是吕夲的儿子吕调甫的官船 。 临行前 , 还向前来饯行的亲友致谢 , 依蓬而歌:“直木为轮 , 曲性故无 。 刷羽在樊 , 不如一凫 。 千里遨游 , 焉知其他 。 ”1553年4月 , 吏部特授何良俊南京翰林院孔目 。 第二年元旦 , 良俊至各衙门投刺 , 刺上书“侍生” 。 当拜帖送到南京吏部文选郎中杜拯那里时 , 却被退了回来 。 原因是 , 按照旧规 , 小九卿衙门属官送帖应书“晚生” 。 孔目 , 不过是翰林院的低级事务官 , “不入流” , 无品 。
官卑职小的何良俊很珍惜这次出仕的机会 , 没有因为人微言轻而无所事事 。 相反 , 他常与友人、上司谈论军国大事 。 比如 , 与翰林学士王维祯谈总制三边事、理财之计 , 与南礼部主事陆光祖谈御倭事 , 与涂任斋谈筑城护民之法 , 与张西谷谈南京城防……
低职位与高期许 , 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 这是良俊生命中一段郁闷的岁月 。 为了疏散抑郁 , 入仕南京第二年 , 他便卜居清溪之上 , 构屋三楹 , 中设一木榻 , 榻上列维摩诘所说经与庄子、白居易集 , 与他们“神游而冥契” , 并以“四友”作为自己的斋号 。
1558年 , 已过天命之年的何良俊彻底放下仕宦之心 , “移疾免归” 。 此时 , 华亭老家已毁于倭乱 , 他便先后寓居南京、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