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元里花|《繁花》中的上海话译成日本关西方言是啥“风味”?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4日讯(采访人员万建辉)日前 ,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上海作家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日文版 , 由日本著名出版社早川书房分上下册出版 。 有趣的是 , 为了凸显这部小说的特色 , 译者浦元里花把书中的上海话翻译成了日本关西话 。
这样做会有损原著基本信息和语言风格吗?带着这个问题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采访了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原主任冯学峰教授 。
独特的沪语表述
让《繁花》的翻译一直引人关注
浦元里花|《繁花》中的上海话译成日本关西方言是啥“风味”?
本文图片

《繁花》日文版封面 。
十多年前 , 《上海文学》主编金宇澄使用网名“独上阁楼” , 在上海话网站“弄堂”上 , 边与读者对话 , 边记录下读者讲的上海人的故事 , 即兴写成文章 。 网友们在这个网站都用上海话 , 这些文章也就用上海话来写了 。 这些即兴文章经过金宇澄整理、修订 , 发表在《收获》上 , 2012年出版单行本《繁花》 。
《繁花》不仅引发上海人持续追捧 , 还轰动中国文坛 , 获得“茅盾文学奖”等中国文学最高奖项 。 2018年以来 , 《繁花》改编的沪语舞台剧每年都在上演 , 著名导演王家卫监制、胡歌主演的电视剧版《繁花》已经发布首支预告片 。
《繁花》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上海 , 展现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背景 。 2018年 , 《繁花》相继输出英文、日文版权 。 而小说中独特的沪语表述 , 让《繁花》的翻译一直引人关注 。 早川书房对《繁花》的介绍中提及 , 日译本是“用关西话翻译上海话的大胆尝试” 。
译者感到关西话和上海话有些相似
浦元里花|《繁花》中的上海话译成日本关西方言是啥“风味”?
本文图片

《繁花》中文版 。
日本关西方言 , 也称关西腔 , 主要是指京都、大阪、神户一带的方言 , 共约2000万人日常使用 。 在日本 , 说到标准语之外的方言 , 人们首先会想到关西话 。
身为京都人的浦元里花看来 , 关西话比标准日语更富有起伏 , 有点像歌曲的旋律 , 听起来也更让人觉得亲切有趣 。 日本的对口相声——“漫才” , 很多都是用关西话说的 , 这使得关西话和上海话的感觉有些相似——关西有漫才 , 上海也有自己的滑稽戏 。
在《繁花》日文版的“译后记”里 , 浦元里花解释说:阅读《繁花》原作 , 能透过作品中的上海方言 , 联想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和那里的街道 。 “它与我的母语关西方言非常接近 。 因此 , 日文版我还是用关西方言来翻译了 。 ”
浦元里花说 , 如果日本读者能通过关西话感受到其中人们(上海人)的眼泪、欢笑、愤怒与喜悦 , 感受到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故事 , 那将会是无比喜悦的事 。
可使日本读者产生方言的“沉浸式体验”
浦元里花|《繁花》中的上海话译成日本关西方言是啥“风味”?
本文图片

出版《繁花》日本版的日本早川书房 , 近年出版的中国科幻作品书影 。
对于浦元里花用关西方言来翻译《繁花》中的上海话的做法 , 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原主任冯学峰教授表示认同 。 冯学峰告诉长江日报采访人员 , 在翻译界 , 把一国语言中的方言翻译成另一国语言中的方言 , 比较少见 。
一般而言 , 对于方言、俚语之类语言现象 , 译者多用“译注”的方式 。 但也不乏先例 , 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张谷若先生曾用山东方言翻译英国作家哈代的乡土作品 。 翻译就本身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地“达意” , 因此这样做不会有损小说的基本信息 , 也不会损害小说的写作风格 , 恰恰相反 , 它会更贴近其“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