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鲁迅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所摄照片(1925年)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 。 阿Q的形象发人深思 , 催人反省 , 寄予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 一百年过去了 , 它仍然具有吸引人一读再读的魅力 。
黄乔生先生《<阿Q正传>笺注》的出版 , 尝试在鲁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 既尊重鲁迅的创作原意 , 又照顾当下读者的阅读感受 , 以期让今天的大众充分领略文学经典《阿Q正传》的意义与魅力 。
今日分享《<阿Q正传>笺注》后记 , 读懂这部现代文学经典 。
我为《阿Q 正传》(以下简称《正传》)做笺注的想法萦绕在脑海已有多年 , 今年方才做成 , 足见自己不是笺注的好手 。 注疏 , 一般人看来 , 不及著述远甚 , “尔雅注虫鱼 , 定非磊落人” , 饾饤之技 , 不足称学问的 。 然而 , 我拖延的原因却正是担心自己琐屑杂乱的学问不能胜任笺注《正传》的工作—— 面对这部文学经典 , 真真诚惶诚恐 。
《正传》发表后不久 , 就引起关注 , 在《晨报副刊》连载未毕 ,就有人猜测作者是谁 , 阿Q 影射的是谁 。 至今 , 这部作品仍被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全部或部分选录 , 还被译成多种外文 。一百年过去了 , 它仍然具有吸引人一读再读的魅力 。
文章图片
当初 , 我想做笺注本 , 内容要准确、严谨、生动、有趣 , 自不必说;便是形式 , 也想采取经典(古典)方式 。 说来有趣 , 那时我心目中的经典形象 , 竟是繁体字、线装、竖排 , 也就是《论语》《孟子》注本之类的格式:鲁迅的原文用大号字 , 我的笺注小字放在行间(双行夹注)或旁边(眉批) , 用上好的宣纸印刷 。 我甚至还跟一位楷书写得颇为严正的校友商量以手抄或影印的方式出版——总而言之 ,一定要给这部经典最高待遇 。
2021 年是《正传》发表一百周年 , 又值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周年 , 笺注本终于有了出版的机会 。
我开始做笺注时 , 有一个想法 , 就是把读者设想成外国人 。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和鲁迅时代的现实是陌生的 , 需要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各种名物的释义 。 我这么想的原因 , 是觉得小说中一些微妙之处 , 外文译本恐难传达 。 如币值方面的“三百大钱九二串” , 政治术语的“柿油党”等 , 鲁迅自己就向几位外文译者解释过——其中也有华裔译者 。 对这些词语 , 外文译者有时候不得不以脚注、尾注的方式解释其特殊含义 。
如较近出版的英文译本 , 就有将“柿油党”意译为“Persimmon Oil Party”的 ,在脚注中解释道:In Chinese, “Freedom”, ziyou, sounds much like“persimmon oil”, shiyou, an understandable error of hearing, therefore, by the good burghers of Weizhuang.(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 , Julia Lovell, Penguin Books.)甚至 , 译者有时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 将本该以脚注或尾注形式表述的内容放进正文 , 如假洋鬼子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时提到“洪哥”——上述英文本译作my dear friend , 没有把“哥”字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结义文化、会道门文化的精义表现出来——后面加上这么一句:“by whom, his listeners may or may not have been aware, he meant Li Yuanhong, one of the leaders of the Revolution.” 目的是想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 用心不难理解 。
- 功课|随笔之八十:《亲其师信其道》
- |改变是一种常态!
- 穿衣搭配|袁泉新剧《相逢时节》,堪称职场穿搭天花板,风格优雅又得体
- 人世间|央一播完央八播,《人世间》依然火热,严肃文学为何能成爆款?
- 钓鱼大对决|《钓鱼大对决》揭秘好望角神秘面纱,全新通行证系统征服非洲之角
- 平儿|《红楼梦》:平儿一番好意,晴雯为何偏要辜负?
- 卖报小郎君|《大奉打更人》后歇了半年,卖报小郎君发布新书《灵境行者》
- 刘恺威|看《这就是生活》大叔刘恺威魅力值不减当年
- 黄立|著名小提琴家黄立杰纯器乐呈现《甘棠树下》致敬正义的桂冠上最美的花
- 高天云|吉林“艺”起抗疫|高天云抗疫作品《战疫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