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丝|流动的波伏瓦:从《女宾》到《形影不离》( 二 )


弗朗索瓦丝|流动的波伏瓦:从《女宾》到《形影不离》
文章图片

皮埃尔惊讶于弗朗索瓦丝能全身心体验到一种思想 , 现实中 , 萨特也十分羡慕波伏瓦的这种本领 。 波伏瓦具备的另一种本领 , 是对他人遭遇的深切共情 , 她不能理解对此漠然的人 。 而萨特总把自己视为超越一切的存在 , 具体的事件对他而言都微不足道 。 《岁月的力量》中 , 她讲述了年仅十九岁的犹太人朋友布尔拉的遇害经过 , 她再次清醒地认识到世事无常 , 感到自己偷了这个本该属于这位年轻人的世界 。 而萨特劝她 , 十九岁和八十岁死去并没有多大区别 。 《名士风流》里的安娜 , 又把这个年轻人的故事讲了一遍 , 她望着圣诞节上的蜡烛、冬青、槲寄生 , 暗暗地想 , 迪埃戈再也看不到了 , “这儿给予我的一切 , 全是我从他们那儿夺来的” 。 而从哀悼中抽离出来对罗贝尔来说总是更容易 , 他安慰她 , 生死之间的距离并没有那么远 。
弗朗索瓦丝|流动的波伏瓦:从《女宾》到《形影不离》
文章图片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热情地描绘过战时朋友们相聚的“节日” , 这些“节日”——战前曾度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 , 通宵达旦 , 尽情交谈——扮演和放大了生活里能享受的快乐 , 尽管没有什么吃的 , 但至少有几瓶酒可以喝 。 热闹令三十多岁的波伏瓦重新感到振奋 , 相信未来还会和从前一样 。 《名士风流》就始于这样的节日场景 。 第一个和平的圣诞节里 , 安娜看着女儿纳迪娜在朗?尔怀里的笑容 , 想起过去迪埃戈这样抱着她的时候 , 她也是这样喜笑颜开 。 一旦得知 , 一个被自己接纳过的人 , 就此消失了 , 日子就无法再在恐惧和希望中折衷 。 战争使外部世界面目全非 , 也颠覆了波伏瓦的内在自我 。 过去 , 她所学会的“他者存在的意义”只是私人交情 , 战争中 , 她感到自己“散落在地球的四面八方 , 每一根神经都和他人、和所有人维系在一起” 。 1939年 , 她还在渴望幸福 , 1941年 , “幸福”一词已经失去了意义 。
无论在《名士风流》还是在《女宾》中 , 波伏瓦都借着生活或情感的危机 , 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萨特的关系 。 萨特曾经能给她庇护 , “他的命运给我保证了世界的命运” , 但他们真的是同一个人吗?还是他们只是同一个萨特?如果有意识地让自己和萨特拉开距离 , 这个爱了几十年的人 , 显得如此陌生 。 伟大的人物会“把世界看作属于自己的 , 为了对世界的错误感到负有责任 , 对它的进步感到光荣” 。 没有女人会这么做 , 她不会成为梵高、卡夫卡 , 不会“企图扮演整个人类命运” , “她不会把人类的苦难看做自己的罪过” 。 《第二性》中的这段结论 , 可视为波伏瓦将自己独立出来 , 对世界承担责任的企图 。
弗朗索瓦丝|流动的波伏瓦:从《女宾》到《形影不离》
文章图片

1949年 , 《第二性》出版 , 成为女性主义经典 。 1954年 , 《名士风流》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 。 波伏瓦曾尝试将年少挚友扎扎的生死往事写进《名士风流》 , 结果还是删去了 , 在同一年 , 将之写成一部中篇小说 。 但她同样感到不满 , 没有为其命名 , 生前也未公开手稿 。 这部未命名的手稿 , 就是《形影不离》 。 不同于波伏瓦之前的小说 , 它平铺直叙 , 充满了她所追求的“文学的真诚” 。 鉴于中文版出版的时间 , 这则两个天才少女的故事、亲密的关系和命运的倒置 , 很容易让人想起费兰特和《我的天才女友》 , 但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 。 波伏瓦感到 , 扎扎去世后 , 自己继续活着是一种过错 , 她甚至在笔记中用了“献祭”一词——扎扎是自己获得自由献出的祭品 。 中年的波伏瓦 , 几次回忆一段从始于九岁的感情 , 要用文学还给扎扎自由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