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丝|流动的波伏瓦:从《女宾》到《形影不离》

弗朗索瓦丝|流动的波伏瓦:从《女宾》到《形影不离》
文章图片

在为?蒙娜·德·波伏瓦撰写传记时 , 凯特·柯可帕特里克提出了关于真相的问题: 我们讲给他人的故事 , 他人所讲述的关于我们的故事 , 以及我们讲给自己的故事 , 这三者孰真孰假呢? 她所指的是 , 作品中 , 波伏瓦呼吁女性的独立自由 , 树立了她与萨特开放平等又不可分离的爱情特例——但在情人口中 , 波伏瓦利用和背叛了其他女性 , 后来被公开的日记和信件又表明 , 萨特既非波伏瓦哲学的全然偶像也非她爱情的中心 。 波伏瓦并没有许诺供出一切 , 凯特为她正名道 , 探讨她没有在作品中完全说真话的原因 , 要将波伏瓦还原至生活场景中 。 尽管如此 , 没有一部传记能以全知视角还原真相 , 《成为波伏瓦》只试图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 只要证明波伏瓦自我的力量 , 以及“成为一个女人并不意味着要掌控你所成为的那个人物的方方面面” 。 后者使得全书对波伏瓦的认识 , 更为自由和公正 。 如果我们追求精神的真相 , 而非细节的真相 , 恰恰能够看到一个流动的波伏瓦 , 一个处在永恒的“成为”中的波伏瓦 。
弗朗索瓦丝|流动的波伏瓦:从《女宾》到《形影不离》
文章图片

《女宾》是波伏瓦出版的第一部小说 , 故事蓝本是处在“本质的爱”中的波伏瓦和萨特 , 以及他们拥有的第一段“偶然的爱”——波伏瓦的学生奥尔加 。 萨特不仅鼓励波伏瓦从个人生活中汲取题材 , 还建议她用奥尔加替换?蒙娜·薇依作为原型 , 增强与波伏瓦的人物对比度 。 尽管现实中 , 萨特对奥尔加的痴迷 , 一度使波伏瓦濒临崩溃 , 她还是认同地采纳了建议 。 小说写到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为止 , 结尾弗朗索瓦兹送皮埃尔去集合的情节 , 与《波伏瓦回忆录:岁月的力量》中波伏瓦送萨特的情节几乎一致:他们赶到集合中心 , 广场空荡荡的 , 警察让他去另一个地方报道 , “如果你愿意就零点来 , 我们不能特意为你一个人安排一列火? 。 ” 现实中 , 这部从1938年开始创作的小说 , 到1941年夏初才写完 。 “早在它收尾前 , 你就和它不合拍了 。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写道 , 最后的几章迫使她不断重新审视和修订开头的几章 , 写下它是为了表达自己正超越过去 , 但现实中更新的自己 , 并没有在小说中得到反映 。
小说中 , 不分你我的弗朗索瓦丝和皮埃尔 , 将格扎维埃尔纳入其中 , 由此建立一个“任何人都不会牺牲的、真正的三人组合” 。 格扎维埃尔中途放弃了他们 , 因为她无法完全占有皮埃尔;皮埃尔一面追求十全十美的爱情 , 一面为了自我满足不停伤害着两个女人 。 弗朗索瓦丝则总在挣扎中孜孜不倦地劝说双方再度接纳彼此 。 皮埃尔对格扎维埃尔产生了对自己从未有过的感情 , 弗朗索瓦丝为此感到不安 , 她要重新接近皮埃尔 , 唯一的方法是重新亲近格扎维埃尔 , 像他那样观察她 。 以第三人称写成的小说 , 波伏瓦被困住被遗弃的痛苦清晰可感 , 甚至整部小说都像在诉说她不能对身边任何人倾诉的痛苦 , 而她的痛苦又体现出一种哲学抱负 。 往常 , 弗朗索瓦丝所在之处就是巴黎的中心 , 可一旦皮埃尔和格扎维埃尔单独在咖啡馆相处 , 这座咖啡馆就成了巴黎的中心 , 而弗朗索瓦丝则被流放了 。 和皮埃尔的疏远 , 动摇了弗朗索瓦丝自我的存在感 。 “外面没有任何东西吸引她 , 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挽留她 。 ”小说中 , 弗朗索瓦丝哭了几次 , 最终都平静了下来 , “因为必须回复到充实的事物和自我中” 。 有一次 , 她边哭边逃 , 像被一阵龙卷风卷走了一样 , 因为她在格扎维埃尔身上发现了和自己相同的意识 。 “每人在体验自己的意识时都把它看作一个绝对的东西 , 这是确实的 。 很多个绝对怎么能并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