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村|澎湃好物|躲进她的北极村: 以苍凉底色,予你四季温暖

迟子建的散文 , 大抵属于这一挂——
你不会刻意找来她的作品 , 但无意撞见后 , 你会醉入其中 , 从此不可自拔:
为她苍凉中透出的温暖 , 为她静候死亡时生出的通透坦然 。
她生于祖国至北端—— 漠河北极村 。
就她的话讲 , 那里漫长的寒冷 , 冬天总也过不完 。
边境之地 , 奇寒无比 , 瞬息万变 , 所有生灵在这儿都有种对命运的无力感 。
像迟子建自己常说的:“ 在这儿生长的人 , 骨子里都有一种苍凉感” 。
冰天雪地里 , 她蹬起红靴子 , 呲溜地在冰面滑起来 , 旋转奔跑 , 笑声划破苍茫 。
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野花为什么能姹紫嫣红?物理学者应该什么样子……
你很难相信 ,这是一个已经年过50岁的人 。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迟子建
像 她在散文里自述的一样——
自童年起 , 我的世界观就是相信万物有灵 , 一棵草、一朵花 , 甚至一片云 , 都是有来历的 。
这份热爱与好奇 ,让她能捕捉到隐秘于严寒土地中的绚丽 , 从笔尖化开脉脉温情来 。

在冰面上拾掇溜走的月色、黄昏炊烟消散前悠长的人情、农人对着星星抽一袋烟的浪漫、飞鸟与野兽、星空的低语……
看过之后 , 你会理解 作家苏童所说的:
“迟子建最不容易的是一直用美好的、温情的眼光看待人、事、物、世界 。 ”
她的文字 , 就像是旅人在冰天雪地里 , 遇见篝火 ,寒凉殆尽 , 温暖而有希望 。
特别是生活狼狈时 , 你会更感动于收到这份暖意:极寒之地 , 仍有生命奋力生长 ,自己的不如意 , 也会慢慢过去的 。
若只停留在温暖的一面——
那迟子建不可能会 成为中国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 , 深受 莫言、余华、阿来等作家的喜爱 。
在 她的作品里 , 残酷比比皆是 , 关于死亡、关于离别 。
20岁那年父亲去世带来的恐惧 , 2004年爱人不幸车祸离世的悲痛 , 都让 迟子建重新打量对死亡的态度 。
爱人离世那会 , 她也像寻常女人 , 感觉天都要塌下来:
在那个时候 , 感觉整个世界的天平都倾斜了 。 走在街头 , 街景的色彩与平时感觉到的都是不一样的 。
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 , 不让人看见我的哀伤 。
高寒北国的冰雪 ,冥冥之中给予她坚韧的力量 , 让她思考残酷之后的东西 。
在她此后的文字 , 你能看到对死亡的书写 , 更能看到 她把笔触延宕出去 , 写对命运、死亡的坦然与通透 。
她比以往更热爱、珍惜身旁的人、事、物——
会珍藏起和爱人生前的点滴回忆: 在他们共食的最后一罐咸菜瓶上 , 涂满色彩 , 摆置在家中 , 陈列爱人第一次送她的小花瓶……
图 |《文学的故乡》-迟子建访录
在一轮轮疗愈与思考过后 ,她将这份对生命、死亡的豁然 , 写入文字里 。
霜花是美丽的 , 我知道有一种美是脆弱的 , 它惧怕温暖 , 当温暖降临 , 它就抽身离去 。 我觉得我的生活呈现的就是这种“美” , 它出现了 , 可它存在得好短暂!
我不该为了生活的变故而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 我应该庆幸 , 曾目睹和体验过“美” , 而且我所体验的“美”消失在温暖中 , 而不是寒冷中 , 这就足以让我安慰 。
她不再回避死亡 , 正如学者评论的那样:
生命的悲哀这些 , 那种大的悲痛 , 人性的龃龉之处 , 迟子建都没有回避 。
因为她相信: 生命就是这样 , 你看哪个冬天会没有尽头 , 哪个春天会永远伴随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