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鹿素行|窦兆锐:“日本中华思想”的理论建构与历史影响——以山鹿素行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窦兆锐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3期
山鹿素行|窦兆锐:“日本中华思想”的理论建构与历史影响——以山鹿素行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图片

《中朝事实》山鹿素行自序 。 图源:《中朝事实》(1911年 , 博文馆出版)
“中华思想”在前近代东亚世界的传播和演变 , 是东亚思想史和政治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 其中 , “日本中华思想”因其独特的内涵及发展道路而颇受学界关注 。 “日本中华思想”有3个特征:一是与中国分庭抗礼的意识 , 甚至认为日本比中国更具“中华”资格 。 二是鲜明的本土特色 , 将“日本=中华”的依据诉诸日本神话传说、皇统“万世一系”以及“武威”传统 , 这与以礼教文明作为核心要素的中国“中华思想”截然不同 。 三是尽管日本是最早实现近代化的东亚国家 , 但其政治和思想界关于“中华思想”的理论建构与政治实践 , 深度参与了近代日本的内政外交 , 与其对外侵略扩张关系密切;与之相比 , 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 , 中国的朝贡体系彻底瓦解 , “中华思想”退出了历史舞台 。
围绕上述三个方面 , 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大体呈现出以下特点:日本学者侧重于研究“日本中华思想”的主体性特征 , 特别是对“武威”和“皇统一系”的思想史解读 , 而对其与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历史联系则不仅关注较少 , 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切割 。 中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日本对“中华”概念和“华夷观念”的改造、“日本中华思想”与日本主体意识的萌生及相关政治实践等 , 对该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建构过程尚缺乏系统分析 ,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宏观研究的持续深入 。 “日本中华思想”的萌生可远溯至奈良时代(710—794) , 但真正的理论建构则是在近世(1603—1867) , 这与当时宋明儒学大规模传入日本有直接关系 。 有宋一朝始终面临着北方游牧—渔猎政权的强大压力 , 宋儒以理学思想和道统思想为基础 , 为“中华思想”建构起一套严密、系统的理论和话语体系 , 以此论证宋朝的中华正统地位 , 借以凝聚力量并占据舆论制高点 。 随着宋明儒学在近世日本的传播 , 这套理论和话语体系也为日本学者吸收并加以本土化改造 。 在近世“日本中华思想”发展史上 , 山鹿素行(1622—1685)具有开创性地位 , 他在对朱子学进行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上 , 建立起一套严密、系统的“日本中华思想”体系 , 并对近代日本政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因此 , 本文拟系统分析山鹿素行“日本中华思想”的理论体系、内在特质 , 在此基础上 , 进一步讨论其与近代日本政治和思想发展的内在关联 , 以期将相关研究推向深入 。
一、山鹿素行“日本中华思想”的理论建构
山鹿素行出生于会津藩(今日本福岛县会津若松市)的一个浪人家庭 , 幼年曾入幕府大学头林罗山门下修习儒学 , 40岁左右在吸收和批判宋明儒学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 自称“圣学”(即标榜其为周孔圣人的唯一真传) 。 山鹿素行的“日本中华思想”与其“圣学”思想关系密切 , 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 , 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归宿 。
“日本中华思想”的理论建构裹藏在其对宋明儒学道统论的吸收和改造之中 , 其过程大致呈现为由中华道统向日本道统进而向日本(神)皇统过渡的阶段性演进特征 。
所谓道统论 , 是唐宋儒学者为对抗佛教、复兴儒学而建构的儒学传承系谱 , 包含以尧舜禹三代先王为顶点的圣人谱系、尧舜禹三代“先王之道”统摄下的思想—经典谱系以及对“圣人之道”的阐释为核心的理论和学术谱系 。 它包含3个特性:第一 , 圣人之道是所有正向价值的唯一代表 , 除此之外皆为“异端” 。 第二 , 圣人之道是华夷之辨的核心标识 , 即“圣人之道=中华” , “异端=夷狄” , 如韩愈所言:“佛本夷狄之人 , 与中国言语不通 , 衣服殊制 , 口不言先王之法言 ,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 不知君臣之义 , 父子之情” 。 第三 , 道统谱系的接续以孔孟为节点 , 因“尧以是(圣人之道)传之舜 , 舜以是传之禹 , 禹以是传之汤 ,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 孔子传之孟轲” , “轲之死 , 不得其传焉” 。 韩愈将自己视为孟子传人 , 而朱熹以自己的思想体系为基底 , 通过严密的甄别和阐释 , 精心建构了从孟子至自身的道统谱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