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地文化”的村上春树

最近看了根据村上春树小说改编的电影《驾驶我的车》 , 一是因为早就觉得这个故事也许是他作品群中最容易改编成电影的一部 , 二是电影已被奥斯卡多项提名 , 日媒的报道越来越多了 。 看过之后的印象莫过于让人想起他早期的长篇小说《听风的歌》(又译《且听风吟》) , 无论是车身红与黑的颜色 , 还是围绕着车的气氛都十分相似 。 有的日本评论家认为这是电影导演滨口龙介对村上春树文学的一贯性所表达的敬意 。 这里或许会剧透 , 暂且割爱 。
|作为“在地文化”的村上春树
本文图片

《驾驶我的车》被日本评论家认为是导演滨口龙介对村上春树文学的一贯性所表达的敬意 。
《听风的歌》有这么一段描写 , 出现在“我”与鼠开的黑色菲亚特600型小汽车发生车祸之后 , “我震醒过来 , 我踢开撞毁的车门 , 跳到外面一看 , 只见菲亚特的引擎盖一直飞到十米开外的猴栏跟前 , 车头前端凹得同石柱一般形状 , 突然从睡梦中惊醒的猴们怒不可遏 。 ”(《且听风吟》P12林少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
其实 , 这段情节在1981年上映的同名电影里被忠实地拍摄了出来 , 外景地点就是兵库县芦屋市的打出公园 , 又称“猴子公园” 。 根据导演大森一树的回忆 , 因为跟村上春树上的是同一所中学 , 过去经常到这里玩 , 也跟铁笼子里的猴子混得很熟悉 。 所以 , 他才坚持把这段戏安排在这里拍摄 , 当然 , 村上春树本人也同意他的想法 。 顺便说下 , 小说和电影里都出现的J's Bar的原型就在神户市中心 , 离JR三宫车站很近 , 电影也是在这里拍摄的 。 这个酒吧很有气氛 , 从来不设日式卡拉OK , 唯有爵士乐会播放出来 , 很优雅也很安静 。
我在神户居住与工作近30年 , 这家叫“Half Time”的酒吧早已成为我跟学生们餐聚后的二次会的地点 , 尤其是跟临毕业的学生们一起 , 也不知送走了几批人 , 令人怀念 。 当然 , 不可否认 , 也许是因为我“在”这里 , 所以村上春树的文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某种“在地文化” , 让我能从文本的背后了解异域的文脉 。
今年年初 , 我接到了一个村上春树的小学同学打来的电话 , 他告诉我芦屋市决定翻修打出公园 , 打算把猴子笼拆掉 , 理由是笼子早就没有猴子了 。 他希望我能发声 , 因为距今10年前的一个越境文学策划与此有关 , 并且在当时也是当地的一个热点话题 。 现在回想起来 , 在我应邀出任神户市双年展的策展人时 , 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在地”文化 , 而且最先是从村上春树文学入手的 。 神户市与天津市是中日两国之间第一对姊妹城市 , 以此缘分专门邀请了天津美术学院的团队 , 赴日一起完成了拍摄工作 , 同年还在天津、上海和神户举办了相关的摄影展 。 其中最大的收获是阪神电铁公司制作了15万份“在地”指南 , 当作乘车读物投放到了沿线的车站 , 从我们的外部视野所看到的文学景象被推到了日本民众的眼前 , 这个挺难得的 。
|作为“在地文化”的村上春树
本文图片

村上春树作品中曾出现的公园猴笼 。
无疑 , 以上所述是让我对芦屋市提出建议的理由 。 因为村上春树的文学显然不仅仅限于一个日本的地方城市 , 而应该从更大的视野对待才对 。 说来也巧 , 同样也是年初 , 芦屋市的一位市议会的议员跟我联系 , 他很绅士 , 先介绍自己曾经长期生活在伦敦 , 深知村上春树文学的影响力 , 同时也怒骂芦屋市的市府是井底之蛙 , 不看世界 , 完全就是一个文化路痴 。 他接下来的原话摘译如下:“一个公园如何翻修 , 不能只听周围居民的意见 , 而应该面向更广泛的人群 , 因为这不是一个地域性的话题 , 有的文化元素早已越境 , 乃至变成了人类的精神食粮 。 小肚鸡肠般地断送一个文化符号显然是一个愚蠢的举动 , 这必须要重新考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