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赵燕姣:从考古看早期东西文化交流( 二 )


美国学者贝里曾对1937年以前殷墟发掘所得较完整的有字卜甲作了综合研究 , 他发现其中一部分龟种竟然来源于朝鲜、日本、越南乃至东南亚 。 此外 , 根据YH127坑卜甲上黏附的纺织品 , 饶宗颐先生认为 , 该纺织品相当于榜葛剌国的兜罗棉 , 此外武夷山船棺葬也有棉布出土 , 证明印度货物在殷代已有交流迹象 。 杨希枚先生通过对西北冈出土的人头骨分析得出 , 其中有黑人种及高加索人种 。
进入西周之后 , 在欧亚草原形成了一系列彼此之间颇为相似的畜牧色彩浓厚的文化 , 都开始流行蘑菇首短剑、马衔、勺形铜马镳等器物 , 尤以我国燕山南北地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和蒙古高原、南西伯利亚地区文化间的交流最为密切 。 在陕西扶风召陈遗址甚至发现过两件西周晚期的蚌雕人首簪帽 , 极为珍贵的是簪帽上清晰地刻划了中亚深目、高鼻的形貌特征 , 可见至晚在西周时期 , 中亚人与西周王朝已建立交往 。 春秋时代 , 在我国北方的长城沿线更是出土了大量的双鸟回首剑、兽首剑、动物纹牌饰、鹤嘴斧等铜器 , 与南西伯利亚地区同时期的塔加尔文化等近似 , 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
其后的战国时期 , 欧亚草原大部地区和中国北方地区已交融联系为一个大的游牧文化带 , 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文化流行的动物纹、有翼神兽、有柄镜等 , 常见于中国长城沿线以及新疆地区诸游牧文化 , 甚至传播至燕齐地区 。 广东南越文王墓的银盒 , 已被证实为波斯薛西斯一世时期的遗物 。 此外 , 段清波先生还举出秦兵马俑、茧形壶、郡县制、弛道等同样受到了阿契美尼德文化影响的可能性 。 反过来 , 在巴泽雷克文化中 , 可以发现我国腹地生产的丝织品、漆器、山字纹青铜镜等器物 。
纵观中华文明早期的东西文化交流 , 正是由于不同时期东西文化间持续不断地互动碰撞 , 才为古老的东方文明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的血液 , 从而塑造了绵延不断的独特的中华文明 。 尽管早期远距离的东西文化交流 , 并未从根本上动摇东西文明后来不同的走向 , 但彼此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 同样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道并行而不相悖 。 ”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 , 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 。 我们相信文明将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 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 , 从而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
编辑:湘 宇
校审:水 寿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
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