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已有几十年 , 而阅读体验一直比较奇特 , 且因奇特而诱人 。 诱人的感觉不仅仅来自他笔下的大草原风物和人事 , 更来自他那份对文字以及自然万物的虔敬的态度 。 读他的作品 , 仿佛听蒙古族歌手吟唱长调 , 每一个音每一个字都特别贵重 , 都不是轻易交出来的 , 但凡交出来的都是镌刻着深深的信念感 , 蕴含着饱满的情感的 。
【草原|“在写作中,我回到了童年”】在原野的第一本“少年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中 , 作者其实已经把这个秘密毫无保留地揭示出来了 。 他是这样描写丹巴动人的歌唱的:“歌词简单 , 但丹巴唱得有感情 , 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像是他心里珍藏的珠宝 , 拿出来一样一样给别人看 。 这些字是水晶的、琥珀的、珊瑚的、海螺的珠宝 , 它们在阳光下面闪闪发光……”在另一处 , 作者写到猎人萨白的白牙 , “给人感觉这些牙每一颗都很珍贵” 。 原野的好文字就像珠宝 , 就像白牙 , 的确很珍贵 。
我首先是被原野在文字上的这种信念感所吸引 , 才特意购读了这本书 , 我相信当他用少年的视角来观察大草原、来回望童年时光时 , 无论是自然、故事还是情感 , 都是在借助于文字 , 把“他心里珍藏的珠宝 , 拿出来一样一样给别人看” 。 在他这里 , 词与物的关系仿佛恋人“初见” , 没有那么老练圆熟 , 没有那么润滑顺畅 , 而是比较羞怯 , 相当敬重 , 有点儿紧张 , 略有一些涩涩的阻力 , 于是反而呈现出一种稚拙、质朴的状态 。
记得有位学者说过 , 写作儿童文学的过程其实就在跟自己的童年“say hello” 。 鲍尔吉·原野自己始终存有一份“初见”的天真之心 , 才可能把文字的“珠宝”“白牙”重新擦拭得明亮起来 , 把那些被成人世界的经验所遮蔽、被强大的语义惯性所覆盖的事物原初的美好意味呈现出来 。 一群孩子平生第一次坐上了吉普车 , 他们享受的幸福是什么?是快速?是平稳?非也 。 只有真正回到童年现场、与当年那个小男孩共情的作家 , 才会这么写:“他们的幸福来自于颠簸 , 吉普车每颠簸一下 , 他们的屁股全都离开了座位 , 集体尖叫 , 心里期待着下一次颠簸 。 ”这时候 , 他就是在跟自己的童年热情地打着招呼呢 , 一边颠簸 , 一边尖叫 , 诚如他自己所说:“在写作中 , 我回到了童年 。 ”
《乌兰牧骑的孩子》吸引我的 , 当然不仅仅是文字 。 精美的文字被琢磨成一颗颗珠宝后 , 还被穿成了一串故事的项链 , 并且更加地闪闪发光 。
这本书 , 从第一句话开始就吸引着读者:“有人说 , 所有的奇遇都发生在假期 , 这话没错 。 ”假期是属于大自然 , 属于田野或草原的 , 那里的故事一定会突破校园和课堂里的条条框框 , 带给人们野性的冲击 。
铁木耳和海兰花等五个少年的父母是乌兰牧骑——红色文艺工作队的演员 , 经常到草原深处为牧民们演出 。 在耍了一通花招儿以后 , 铁木耳他们成功地跟随父母一起来到白银花草原 。 不过这个“成功”却是险象环生 , 差一点儿要了海兰花三姐弟的命 。 如果不是铁木耳向父亲丹巴坦白海兰花姐弟独闯沙漠的计划 , 如果不是海兰花的父亲宁布带着牛奶和水骑马去沙漠追寻 , 如果不是妈妈山丹带着三峰骆驼前去接应 , 后果不堪设想 。 所以在这里 , 作者借父母们的口 , 严肃地批评了几个孩子冒失的行为 , 尤其是告诫他们不要说谎 , 一定要诚实 , “把品格支撑起来的柱子叫作诚实善良” 。
这番沙漠历险给了大家第一个教训 , 铁木耳也受到了惩罚 , 他的屁股被打肿了 , 而惩罚并不一定是坏事 , “惩罚是人生一件宝贵的礼物” , 可以让人认识并记住自己的过错 。 这算是旅途开启之后孩子们的第一个“发现”吧 。 就像作者自己在“后记”里写的那样:这五个孩子从到达白银花草原的第一天起 , “遇到的都是故事” 。 孩子们在这些奇遇里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无比珍贵的感情 , 发现了音乐的力量 , 发现了劳动的美好 , 发现了助人的快乐 , 发现了自己身上蕴藏着的正直善良的品格 , 也像珠宝一样熠熠生辉 。
- 启发|阅读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变现”
- 仕女图|“仕女图”小型张拍出1500元
- 岑岚|赞!黔西南州岑岚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 阎王|老话说“36不提,73不说,84不讲,100岁要藏”,到底是何讲究?
- 逃出|失去妻儿、差点被烧死…逃出大屠杀的心理学家如何解释“痛苦”
- 翡翠|3500万买入一块超大原石,多处开窗见绿但货主不敢切,吐槽自己天天“吃土”
- 清风|梅成栋的选政
- 进展,谈判|俄乌新一轮谈判“迄今为止最具进展”
- 沈阳|在沈阳“买房自由”差点钱,但买Ta肯定能!
- 雕刻|小伙执意花100买下块边角料,自己亲自雕刻,竟意外雕刻出“八爪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