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山里的影子醒了》:一场追寻灵魂与重塑自我的旅行

阅读冯与蓝的幻想小说新作《山里的影子醒了》(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不由得想起安徒生的童话《影子》带给我的心灵震动 。 作者跳出对于影子的固化认知 , 将其塑造成一个有生命、有思想、独立的形象 , 以别样的生命感受和思考 , 带领读者进入神奇的幻想世界 , 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一场追寻灵魂与重塑自我的旅行 。
小说以追寻失去的记忆线索展开冒险旅程 。 如儿因目睹魔术大师竹山“化平凡为神奇”的魔术魅力 , 决定拜他为师学习魔术 , 不料大师却被“记忆盗贼”窃取了记忆 。 如儿陪伴大师历经艰难万险 , 唤醒沉睡的灵魂 , 找回丢失的记忆 , 最终竹山揭开“身世之谜”并与家人团聚 , 如儿成为声名远播的小魔术师 。 作者颠覆了传统的儿童与成人之间“主动与被动”“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 将二人塑造成相互依附又各自独立的生命个体 。 竹山和如儿之间的情感 , 与其说是师徒情深 , 不如说是心性单纯的孩童般的青葱友谊 。 如此 , 整个故事在古老的神态之中染上了年轻的气息 , 融入了让人心动的纯净和美好 , 因此而焕发出少年成长故事的光亮色彩 。
主人公对记忆的追寻 , 无疑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线索 。 然而随着叙述的推进 , 竹山关于丢失记忆的焦虑一次次被外在人物、事件激起的好奇所淡化 , 又一次次被强烈地唤醒 , 直到他从一一离去的他者的故事中顿悟 , 重新寻回了自己丢失的那片灵魂——困在山里的影子 , 故事的潜在线索才渐渐浮出水面 。 作家冯与蓝显然不只是想讲一个长衫广袖的老式故事 , 她通过情节与情感的起伏变化 , 让读者在变故横生、真相大白的伤怀别离之中 , 一步步身陷故事的蛛网 , 一路沉思慨叹 。
除竹山之外 , 小说中同时出现了各色各样的正在“寻找”着的人 , 尽管并非都与记忆必然相关 , 但他们中的每一位 , 都被困于失去的牢笼之中 , 并且为此苦苦挣扎 。 这样的人物设定以及交织而成的主题脉络 , 与米切尔·恩德的幻想小说《毛毛》有异曲同工之妙:“倘若我们不能经常作心路之旅去找到这种价值 , 那我们就真正迷失路径了 。 ”作品在看似传统的情节模式之下 , 实际上隐藏着丰富的现代隐喻 。 主人公所历经的历史与地域 , 不仅是某种可供观看的外在对象 , 同时还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时间和空间 , 他所见证的一切意象与情感 , 就潜伏在我们所有人集体记忆的深处 , 联结着内在灵魂的丝弦 。
这场追寻记忆之旅的终点 , 是家与爱的回归 。 竹山因迷恋魔术 , 渴望功成名就 , 不料逐渐被虚妄之名诱惑 , 结果迷失自我 , 妻离子散 。 失去家庭支撑的竹山慢慢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 最后随着记忆的复原与家人的团聚 , 终于认识到家庭之于自己的重要意义 。 作者正是以这种微妙的方式建构人们对精神归属的理解 , 通过魔幻式的远离 , 反思儿童的成长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 表达了“家是心灵的栖息之所”这一永恒的文学主题 。
【灵魂|《山里的影子醒了》:一场追寻灵魂与重塑自我的旅行】可以说 , 冯与蓝借由幻想的宽广通道 , 在小说中展开了世间万象、人生百态的尽相描摹 , 显现出对一切生命状态和存在价值的真切体察与深刻理解 , 直指当代人日益干枯的灵魂 。 对于身陷俗世尘务已久的我们来说 , 谁不渴望经历一场灵魂的洗礼?跟随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 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条“自我发现的路” , 在心灵的旅行中重塑自我、重获自由 。
(作者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30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