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报
作者为艺术评论家
文章图片
徐渭 墨王翠盖图立轴
前几天 , 有位学生带来厚厚的一沓临摹徐渭的书法习作让我点评 。 我边翻看边同他聊起天来 , 问了他关于徐渭的一些问题 , 包括为什么会喜欢徐渭的作品 , 你心目中的徐渭是怎样的一个人 , 其主要成就和贡献都有哪些等 。 但令我失望的是 , 尽管在字形上他临摹得还算不错 , 有些小细节处理得也很到位 , 可仅限于此 , 也不过是依葫芦画瓢、徒研技巧罢了 , 而对徐渭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涉及领域、思想主张等却知之甚少 。
文章图片
明 徐渭 蟹鱼图 29×79cm 天津博物馆藏
这里暴露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 也是笔者一直所在意的 , 即究竟该向古人学习什么 , 该如何学习古人 。 难道只是就书学书、就画学画吗?“只见树木 , 不见森林”的做法真就可取吗?尤其面对像徐渭这样一个多才多艺 , 有着多重身份 , 在诗文、书画、戏曲、军事等诸多门类均有着重要建树 , 且人生情感经历异常丰富、复杂的传奇人物 , 仅仅就其字而论其字 , 就其画而论其画 , 显然是不够的 , 是肤浅片面的 , 也只能学到他艺术上的一点皮毛而已 , 无法真正领略其学问及艺术的博大精深 。 须知 , 论其书必然要谈其画 , 必然要谈其诗文 , 必然要谈其戏曲 , 它们是一脉相承、相互影响的 , 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 不可也不能割裂看待 , 倘若不明白这一点 , 没有将它们综合起来研究、探讨 , 就很难弄清其学术思想路径与艺术风格形成的来龙去脉 。
文章图片
明 徐渭 草书自度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另外 , 徐渭的书画作品总体来说不同于晋唐法帖 , 也不同于同时期如文徵明、王宠、唐寅等人的风貌特点 , 其艺术性更高 , 写意性更足 , 但同时对传统法度的破坏力、反叛意识也更强 , 带有浓重的个人情绪色彩 , 且属于明显的心法大于技法 。 可以说 , 他的创作状态、作品样式、气格境界与他的情感跳跃、生命律动 , 以及人生观、文艺观等是紧密联系的 , 也是高度吻合的 。 所以千万不可东施效颦 , 轻率地、刻意地去模仿其创作 , 效法其状态 。 如果你没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他这个人 , 没有用心去熟悉、揣摩 , 甚至体悟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变化等 , 则很难准确捕捉到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敏感信息 , 那种愤懑不平、沉郁无奈 , 却又纵横不羁、气吞八荒的精神抒发 。 虽然在实际练习中 , 经过反复临摹基本可以做到字体或画面的形似 , 但在作品的神似与内涵上却很难达到 , 难以契合 , 审美格调、气息意韵等方面也都会相差甚远 , 自然就无法对其艺术进行很好地承袭、弘扬和发展了 。
文章图片
明 徐渭 水墨牡丹图 109.2×3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特别是他的大写意书风、画风 , 带有强烈的个性特质 , 是完全不拘泥于法度的 , 也是超脱于法度之外的 , 如果仅从形式构成、笔墨关系、技法技巧等形而下的角度和层面去试图窥探、介入、诠释他的创作 , 显然低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艺术表现 。 殊不知 , 像徐渭这种灵魂和创作都已进入化境 , 相对来说性情远大于法度、艺术性远大于技术性、创新性远大于继承性的一些作品 , 要小心对待 , 不可轻易上手 , 且关键靠自身意会、领悟 , 绝非不动脑子 , 单纯凭借手头功夫就能真正体味、掌握的 。 当然还要有丰厚的学养、过人的才情作支撑 , 否则理解起来就会很有限、很单薄、很刻板 。 这一点非常重要 , 却很少有人明白、做到 。
- 浙江省|逆向思维:高手只做不说,细思极恐的几条职场潜规则
- |关于成都大运会博物馆面向社会征集藏品的通告
- 小三|职业小三新动向
- |西安:“艺术有温度”向每一位抗疫英雄致敬
- 科学化|“清代学术新视野”工作坊述评——兼论清学研究的新动向
- 那边的香巴拉|品读|谢天开:一束向遥远致敬的格桑花——读《那边的香巴拉》
- 延迟退休|和“延迟退休”相比,大家更倾向于“提前退休”,六点主要原因
- 钱包|罗翔:人一旦相信天道酬勤,很容易走向骄傲
- 向东航|向东航坠机事故 遇难者寄托哀思
- 求职|一二三未来:求职者更向往哪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