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1日 , 由台湾“中研院”文哲所主办的“清代学术新视野”工作坊以线上形式顺利举行 。 本场活动由文哲所的范丽梅、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桑雅如(Sharon Sanderovitch)、台湾中山大学的黄冠云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戚轩铭共同策划 。 作为 “末日前的语文学”系列活动的初响 , 本次工作坊邀请了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北美及以色列的多位明清学术思想史领域的前沿学者 。 工作坊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欧立德(Mark C. Elliott)教授担任主持 。 首先 , 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冯胜利教授通过对戴震、段玉裁与王念孙在训诂考证上的个案分析 , 论述了皖派学者如何通过对假借字的演绎推断与同源词的生成类比建立起一种科学化的、能够论证逻辑必然性(logical certainty)的乾嘉“理必”之学 。 随后 , 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石敖睿 (Ori Sela)教授自“皇室科学”(imperial science)与“私家科学”(private science)的视角出发 , 阐述了18世纪天算学与礼学、经世之学间的密切关系 , 以及天算学研究重心自皇室向私家的转移 。 来自台湾中山大学的黄冠云教授则通过揭示乾隆帝文章、上谕中对宋学聚党讲学、门户相争 , 以致乱及国事的批判 , 为考据学的兴起提供了一个政治层面的解读 。 最后 , 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魏宁坦(Nathan Vedal)教授和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马瑞彬(Mangus Ribbing Gren)博士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 。 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此次工作坊 , 并认为三位学者的主题演讲确实展现了清代学术思想研究的若干新动向 , 因此不揣冒昧 , 对所论及的诸多层面尝试加以梳理 , 以就正于方家 。
冯胜利教授对乾嘉“理必”之学的研究 , 近年来已多有专论发表 。 这些成果背后一以贯之的重要方法 , 则在于对各考证条目立论过程的细致分析 。 如此次演讲中所举之首例——《尚书·尧典》“光被四表” , 戴震训“光”为“横”——冯教授即通过逐行逐句的细读 , 阐明戴震何以通过文本、古音、语义、训诂、文字与句法等六个方面的证据 , 而使其论断“不留余义” , 成为逻辑上的“必然” 。 这种对论证过程的详细梳理 , 对于展现自戴段二王至于章黄之学的独特学术进路 , 其意义自不待言 , 而在笔者看来 , 其方法论价值则更不局限于语文学的学术脉络之内 。 清代学术既常以“实”字为标榜 , 其关键即在于立论须有依据 。 这一论证考信的过程 , 或资于逻辑演绎 , 或资于材料徵引 , 或资于实物质测 , 虽取径各异 , 要之不可出于空言 , 而必采取一定之方法使其结论确然不移 。 冯胜利教授通过对“理必”论证的逻辑梳理与证据标注 , 恰恰展现了这种可信性的微观建构过程 。 正是通过这一过程 , 诸如“横被四表”一类具有突破性的训解才能够成为新知而得到广泛认可 , 诸如古音分部等系统性建构才能在往复论辩中成为日趋精密的共识 。 诚然 , “理必”之学所涉及的公理化的演绎思维只在以皖派为主的几位大家中才有较为典型的展现 , 这也是冯教授在本次演讲与其系列研究中所着重考察的对象 。 但在方法论上更为“传统”的考据学者也同样不乏组织材料与构建论证的方式 , 甚至可以颇具特色 。 如本次工作坊的评议人之一魏宁坦教授就曾在博士论文里谈及明代音韵学中所多见的宇宙论式的类比体系 。 可见对“考证何以可能”的追问 , 不仅具有一般性 , 且能通过不同论证范式间的比较进一步彰显“理必”之学的独到之处 。 在此 , 冯胜利教授的微观分析对于理解考据学知识的具体建构过程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 。
- |太原:八名青少年共绘“太原八景”
- 铜版画|铜版画中的晚清,欧洲人眼中的“想象与真实”
- 求职|“春风行动”助女性就业 提供岗位1376个
- 三星堆|热搜预定!“宇宙网红”三星堆又有大动作!
- 主题|十载磨砺“嘉”音铿锵
- 白云|安徽旌德:梯田油菜 流“金”溢彩
- 裁员|职场规则——敬业的部门“大拿”被裁员,职场哪有好人好报?
- 马王爷|民间常说“马王爷三只眼”,这个马王爷到底是何方神圣?
- 黄金时代|日本歌舞伎版画的黄金时代,从“胜川派”看起
- |“观我”+“观物”+“互观”=“观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