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你读的外国名著,可能是从中文“翻译”成中文的

每年的四月都会迎来世界读书日 , 各类知名人士都会在此时推出自己的书单 。 名人荐书中 , 外国名著往往会占据很大的比例 。 但有一个问题很少有人注意:大部分名著都有不止一个版本 , 而名人荐书时 , 往往只推荐书名 , 不推荐版本 。 这容易给人一个印象 , 凡是名著 , 都开卷有益 , 拿来读就好了 , 不必在乎译者和版本 。 如果真这么想 , 可就进了陷阱喽 。
一、为什么《简爱》有上百个译本 , 而《哈利·波特》只有一个译本?
出版社|你读的外国名著,可能是从中文“翻译”成中文的
本文图片

在豆瓣的图书板块搜索“简爱” , 出现了1000+的搜索结果目 , 虽其中含有外文及港台版本的书 , 同一出版社也会多次再版同一译本 , 但依然可以看到这本书的版本有何其多!而这只是外国名著的一个缩影 , 事实上 , 但凡大众耳熟能详 , 接受度比较广的名著 , 其简体字版本都在十几个到上百个之间 。
为什么名著都有这么多版本?因为知名度大 , 读者认可度高 , 卖得好 , 这些都对 。 但《哈利·波特》系列卖得更好 , 为啥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简体中文版本?这就涉及一个概念:公版书 。
所谓公版书 , 字面意思是公共版权书籍 , 是指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之作品 。 说俗一点 , 就是版权不要钱 , 你也能出我也能出大家都能出 。 众所周知 , 版权转让费与版税是出版社成本的一大块 , 如果这块成本降为0 , 对出版社来讲当然是大好事 , 一下子就轻松多了 。
下一个问题 , 什么书算是公版书?关于这点 , 中外规定有相同有不同 。 相同点是都需要作者去世达到一定的年头 , 不同在于这个年头不一样 。
中国著作权法规定 , 一般公民的作品 , 其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 。 也就是说 , 所有在1965年以前去世的中国作家 , 他们的书都已经成为公版书 。 依照这个标准 , 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是公版书 , 鲁迅、老舍、萧红、闻一多、朱自清等去世较早的作家 , 他们的作品也都是公版书 。 而郭沫若、巴金、曹禺、茅盾等故去时间不足50年的作家 , 以及所有在世作家的作品 , 都不是公版书 。
而国外的公版书规定则相对复杂 ,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古登堡计划” , 其中有详尽的美国版权法解读 。 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划分方法 , 即1923年之前出版的书 , 在1998年后都成为公版书 。 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量18/19世纪的外国名著 , 都已经成为公版书 , 任何一个出版社都可以自行翻译出版 , 而不用支付版权费了 。 出版这类书 , 对出版社来讲是(几乎)无本万利的 。
所以你能明白为什么有上百个《简爱》译本 , 却只有一个《哈利·波特》的译本了吧?
二、为降低成本 , 在校学生是名著译者的主力 , 翻译质量可想而知
上文稍微卖了个关子 , 出版公版书 , 对出版社是(几乎)无本万利的生意 。 玄机就在括号中的“几乎”二字 。
理论上讲 , 即使不要版权费 , 出版外国名著也不可能是没有成本的 , 显而易见的成本就是翻译费 。 一本小说或专著之所以成为名著 , 其中肯定凝结了作者无数的心血 , 而把这些心血由外文转换成中文 , 也一定是劳神费力的 。 给译者以符合他/她劳动付出的酬劳 , 是合情合理的 。
然而公版书的问题恰在于此 。 市面上充斥着几十个版本 , 读者不可能清楚了解每一个版本的翻译、校对水平 。 而网购大潮下 , 读者甚至连每个版本的纸张、印刷情况都不得而知 , 能看到的信息只有两个:书名、定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