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抑恶扬善,基业长青:关于组织的十个问题|对话华为前人力副总裁吴建国( 三 )


“退”的成本主要有两个 , 一个是物质成本 , 你要裁掉他会有赔偿;一个是影响力成本 , 对现有团队的影响 , 以及对以后来的人的影响 , 毕竟有人被干掉了 , 后面来的人也会顾忌这件事 。
因此就需要艺术性地处理 。 第一是调整 , 从A岗位平调到B岗位 , 或者从高岗位降到低岗位 , 或者从A区域去到B区域 , 这三种调整都可能会让错误的高管主动离开 。 比如我让你亚澜去偏远地区的办事处做主任 , 你很可能就不去 , 你也会意识到现在到了要说再见的时间了 。
第二是大家坐下来一对一深度沟通 。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他不优秀 , 而是不合适 。 那怎么办?就大家敞开了说 。 坦诚沟通 , 还可以继续成为朋友 , 就像蔡依林那首《柠檬草的味道》——“我们都没错 , 只是不适合 。 ”
这两种办法都是最小化负面影响的方案 。
Q5
深响:什么样的组织更有利于激发创新?腾讯的赛马机制、字节的大力出奇迹 , 都是激发活力的不同的方式 , 华为在激发创新方面有哪些组织上的设置以及经验教训?
吴建国:咱们做企业的其实非常矛盾 , 运营效率提升和创新效率提升是两回事 , 但我们都想要 。 很多企业的员工搬砖搬得特别快 , 但正是因为搬砖搬得太快了 , 结果让他换一种砖来搬 , 或者改成拧螺丝 , 就干不了了 。 企业太讲究搬砖效率 , 把搬砖标准化 , 什么人都会搬砖 , 结果就没法创新了 。
一个企业成功 , 一定是要成熟的业务要不断提高运营效率 , 并且能创新裂变新业务 。 运营效率讲究标准化 , 那创新效率怎么提高?创新一旦标准化就完蛋了 。
首先 , 要解决容错率的问题 。 包容失败 , 成就创新 。 你说大力出奇迹很好 , 没错是很好 , 但大力也可能出现负的奇迹 。 我们要需要识别出胡来瞎搞和大胆试错的区别 , 包容不确定性带来的高失败率 。 华为的创新容错率50% 。 皮克斯也是一家非常包容失败的公司 。 但容错率是要看部门和业务性质的 , 成熟产品和运营管理就没有这么高的容错率 , 新技术、新业务一定有 , 而且人才密度也需要更高 。
其次 , 要解决共创的问题 。 基层创新特别重要 , 但不是命令式的 。 基层创新有几种 , 个人的点子、部门级的创意等等 。 创新的分类管理 , 就是鼓励不断有火苗从基层冒出来 。 一定的胡搞也是要允许的 , 不“胡搞”怎么能有创意出来呢?有了星星之火 , 就要激励 , 再在不断试错和纠错中前进 。
第三 , 要给予员工冗余时间 。 比如华为当年的偶像3M公司 , 在很多年前3M就有一个制度 , 就是创新人员要有15%的“自由”时间 。 谷歌把这个时间加码到了20% 。
这三点的核心 , 是让员工有创新的自驱力 , 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 。
Q6
深响:这几年一些互联网公司极速扩张 , 几年时间里人数翻了很多倍 , 这种快速扩张的情况下 , 组织怎么跟上?业务扩张势必需要更多的人 , 但人数扩张的同时 , 人才质量被稀释 , 甚至劣币驱逐良币 , 有没有一些组织上的办法来避免这种问题?
吴建国:我们看到很多高成长企业 , 最大的问题是它的人数与组织的业务匹配了 , 但人才密度和结构都不匹配 。 这个问题短时间内无解 。
把好入口关的企业太少了 , 大部分企业都是看人数——我今年200人 , 业务要翻五番 , 所以人员要翻1.5倍 , 明年要发展到500人 。 但是 , 人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管理者都不成熟 , 结果就是 , 招人越快越好 , 这时候招聘就会降低标准 。 或者业务的需求标准的变化没有及时传达到招聘上 , 沿用过去的低标、错标 。 这是第一关 , 入口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