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东西问丨刘兰芳:为什么曲艺“永远有它的生命力”?

(东西问)刘兰芳:为什么曲艺“永远有它的生命力”?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电 题:刘兰芳:为什么曲艺“永远有它的生命力”?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人员 黄卫 鲍安琪
刘兰芳|东西问丨刘兰芳:为什么曲艺“永远有它的生命力”?
文章图片

2021年12月中旬 , 刘兰芳播讲的新编评书《新斗罗大陆》在喜马拉雅等平台上线 。 她说的多部评书在喜马拉雅点击率加起来达几十亿 。
近日 , 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 , 尝试讲述她的艺术人生 , 与曲艺在新时代的生长契机 , 回答曲艺为什么“永远有它的生命力” 。
曲艺团学艺
熟悉刘兰芳的人都知道 , 她天天熬夜 , 每天晚上都在改稿或者背词儿 。 这是当年在鞍山曲艺团学艺时养成的习惯 。
1959年 , 15岁的刘兰芳考入鞍山市曲艺团 , 成为一名学员 。
刘兰芳进团前学东北大鼓 , 因此正式拜团里唱东北大鼓的孙惠文为师 。 但她还有一位没有正式拜门的恩师盲人弦师阎春田 。 阎春田发现她用功 , 嗓子好 , 唱得有情感 , 就提议帮她“归置归置” 。
此后她每天吃完早饭 , 就到阎春田家去“遛嗓子” 。 他家立柜上有面大镜子 , 刘兰芳每天对着大镜子练身段 。 怕打鼓声音大扰邻 , 阎春田让她拿柜子当鼓敲 。 终于有一天 , 阎春田说:“好了 , 你的鼓打得可以了 , 和弦子能合上了 。 ”那时柜子已被她打出了一个深坑 。
1962年刘兰芳出师 , 成了一名正式演员 。 她随团去外地巡回演出 , 挂牌说《精忠说岳》 。
书是老师教的 , 但就教40分钟左右的书梁子 。 可一场有两个半小时 , 剩下的时间全靠自己编 。 每天晚上她都要冥思苦想第二天要说的词儿 , 词儿不够 , 就去找阎春田 , 阎春田总是让她别急 , 然后搜肠刮肚帮她编一段 。 但有时候在台上词儿又不够用了 , 得现编 , 即兴创作的东西观众最爱听 。
阎春田不但是恩师 , 还是她的媒人 , 给她介绍了当时在鞍山曲艺团担任民歌说唱队队长的王印权 。 1965年两人结了婚 , 婚后一起搞评书 , 一个表演一个创作 , 妇唱夫随 , 相伴至今 。
刘兰芳|东西问丨刘兰芳:为什么曲艺“永远有它的生命力”?
文章图片

刘兰芳(右)曾向著名话剧演员赵凡学习四川语言 。 中新社采访人员 杨佐桓 摄
一炮而红
1979年 , 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副主任李喜元找到了刘兰芳 。
当时全国还没有一家电台播放传统评书 , 李喜元想要冲破这个禁区 , 并决定由刘兰芳来打头炮 , 录哪部由她考虑 , 最好是借古论今 , 有现实意义 。 她跟王印权商量后 , 提出录《岳飞传》 , 李喜元干脆地同意了 。
在电台录音不能像在茶社说书那样临时加“小牵挂”(指小情节、小故事) , 必须要有脚本 。 当时团里演出任务很重 , 她一天在茶社演两场 , 下午场说《明英烈》 , 晚场说《大隋唐》 , 晚上9点后才有时间写脚本 。 她先写 , 后半夜再由王印权接着写 。 每写完几回 , 就趁上午没有演出时去电台录音 。
1979年9月1日 , 《岳飞传》由鞍山人民广播电台首播 。 不到一年时间里 , 全国66家电台转播 。
那时 , 一到中午十二点半或晚上六点半 , 只要有人喊一声“到点了!《岳飞传》来了!”在户外滚铁环、打弹子的孩子们呼啦一下跑得干干净净 。 家家户户都守在收音机旁凝神静听 。 很多地方的半导体收音机都卖断了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