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问丨张恒军:当代文学交往如何架起中日文明互鉴金桥?

(东西问)张恒军:当代文学交往如何架起中日文明互鉴金桥?
中新社北京3月30日电 题:当代文学交往如何架起中日文明互鉴金桥?
作者 张恒军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
中国|东西问丨张恒军:当代文学交往如何架起中日文明互鉴金桥?
文章图片

文学是人类情感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 , 是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 , 具有直达心灵的情感力量 。 文学作品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 , 以其为中心 , 作者、读者、社会等若干主体 , 可以建立间性交往关系 。 文学作品也是文明互鉴的重要媒介 , 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民众交流的重要形式 , 在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之间形成文明互鉴 。
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学交往”基础 ,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 古代文学交往、现代文学交往固然是文明互鉴的桥梁 , 但比较而言 , 当代文学交往更是“金桥” , 因为它能够增进对人类当下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 , 传播当代价值观念 , 描绘当代开放、多元、包容的人类共同生存状态 , 有助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 助力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 。 在人类交往中 , 当代文学交往是雅致的交往 , 能够开拓和放大作家自我的生命体验 , 为创作带来异质的经验和新的可能 , 以更大的格局激荡现实、观照“人类命运共同体” , 进而有利于促进多元文明并存的世界格局 , 满足世界各国协同发展的现实诉求 , 由此 , 谓之“金桥” 。
文学的交往:何止村上 , 何止莫言
中日两国地缘相近 , 人缘相亲 , 文学交往源远流长 。 在数千年的交往史中 , 文明互鉴贯穿始终 。 新中国成立后 , 尤其是进入新时期 , 中国当代文学日益引起日本学界和广大读者的重视 , 特别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加速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 。 日本当代文学也被大量引进中国 , 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 , 加深了中国读者对日本的理解 。 中日当代文学的交往:何止村上 , 何止莫言?
中国|东西问丨张恒军:当代文学交往如何架起中日文明互鉴金桥?
文章图片

2006年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第五次访华 , 在北京签售新作《别了 , 我的书》 。 图为大江健三郎与中国作家莫言在签售现场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应妮 摄
40多年来 , 中国与日本文学的交往持续增强 , 交流机制日益健全 , 交流渠道日益拓宽 , 交流方式日益创新 , 作品译介由一元化的经典文学进入多元化的当代文学 。 大批的当代文学作品被引进 , 除了大家的作品 , 还包括大众文学 , 如青春小说《恋空》《一个人的好天气》等 , 童书《再见了 , 可鲁》《可爱的鼠小弟》《蛤蟆的油》 , 动漫文学《铁臂阿童木》《一休哥》《花仙子》等都受到中国读者的追捧 。 森村诚一、松本清张等人推理小说也走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 进入新世纪 , 中国对日本当代文学的译介更加系统 , 女作家作品系列、芥川文学奖系列、青年作家系列、“80后”作家系列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2020年以来 , 陆续举办了多场中日作家线上对话会和文学论坛 , 作家在“云端”共话疫情下的文学创作与人类处境 。 2021年8月 , 中国作协发起成立“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9月 , 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文学联盟;10月 , 举办中青年作家国际传播高研班 , 帮助青年作家了解世界文学 ,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 响应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当代文学日益自信 ,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文学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