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距》中 , 8台电视 , 8个依次缩小的画面 , 8台电视保持着特定的间距 , 前后相继“翻拍” , 由清晰的画面而完全模糊为蓝色光斑 。 观众游走在8台电视所划定的7个区域 , 每次都与城市十字路口的不同面貌相遇 。 论者主要集中在《焦距》对监视器的概念表达 。 试想一下 , 你曾目睹这个城市十字路口的风景 , 甚至在此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 那些架空电缆 , 那个角落 , 那棵再也没有出席的树 。 此刻你又伫立在这片风景前 , 不过它呈现在监视器中 , 这么多台监视器取代了你的位置 , 它们好像融合成一只眼睛 , 接替你的眼睛去看 。 你被艺术家模拟 , 你的举止和思考几乎要成为装置的一部分 , 你成为这个奇形怪状的乌托邦的一部分 , 这种感觉并不多见 。
消失的录像艺术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 , 更多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录像艺术 , 有些是松散的尝试 , 有些是组织、团体、规模化的尝试 。 艺术家们表现着身体、感受 , 以及“道” , 无论是古典的道 , 还是现代的道 。 中国艺术家和大众传播的连接也是明显的 , 他们比今天更有意愿和电视台合作 。
1996年 , 吴美纯、邱志杰策划了群展“现象影像” , 囊括了当时录像领域几乎全部艺术家的作品 , 展览还留下了《录像艺术文献》《艺术和历史意识》两本展刊 。 吴美纯在展览画册中写道:“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录像可以用来做什么 , 而不是什么是录像艺术?录像以一种与生俱来的媒体属性富于挑战 , 它有力而廉价 , 它既私密又极易传播和复制 , 它直露真相又敏于幻想 。 因此本次活动是包容性的而非选择性的 , 它表明了我们在这个媒体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勇气 。 ”
【观众|那些被遗忘的录像艺术……】2001年 , 中国美术学院成立新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 由张培力主持 , 吴美纯、矫健、耿建翌等人参与授课和管理 , 但七届之后宣告解散 。 中国艺术又一次陷入这样的境地 , 即它创造的可能性很大 , 但它创造的时间很少 , 可能性的富饶和时间的匮乏构成了一个悖论 , 而不是一个平衡 。 没有人能同时获得时间和可能性 , 那些以速度为标尺的人 , 放弃了对可能性的寻求 , 而那些执迷于可能性的人 , 总是被时间所“抛弃” 。 在十年甚至几年时间内 , 中国录像艺术完成了起步和确立 , 它如此短暂 , 它的参考背景如此辽阔 , 以至于它总有点像压缩的、小尺幅的制品 。 但这绝非批判 。 考虑到文化 , 难道不是也都如此吗?在千禧年前后 , 中国制造了如此之多的通识理论、通识学术 , 它们本应该在读者和作者、灵感与系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 但没有 。
二十世纪末的录像艺术的“遗失”是显然的 , 它并没有真正跨越新千年 , 也并没有真正进入互联网时代 。 今天的录像艺术和已经成为历史的录像艺术存在着一条清晰的界限 , 尽管它们共享了很多内容 。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录像艺术的“遗失”呢?在当代艺术越来越强调全球化、艺术范式的今天 , 我们是否再一次“遗失”了录像艺术呢?这些二十世纪末的录像艺术忽视了白南准所要求的平等和有机 , 它们更像是错位和扭曲的产物 , 止步于彼时彼地 , 然而它们蕴涵着别样的激情 , 珍贵的理想 , 而今 , 它们又一次向我们投来期待的目光 。
一直以来 , 我们都误解了录像艺术 , 其实理性和批判只是录像艺术的要素之一 , 却远远不是最重要的要素 , 这些理性和批判更像是社会对录像艺术的异化所产生的副产品 。 今天中国艺术家可以使用更多设备 , 更开放的文化资源 , 以及所有这一切所意味的高精尖、大现实 , 然而又如何摆脱技术和历史的双重断裂与阴影 , 寻找那些被遗忘的“人性化”踪迹呢?
- 炒股|女子求职被要求“有性生活经历”,老板:月薪一万五,可以面谈
- 重庆|3分钟钓获一条大鱼!重庆“锚鱼男”得手后逃离,却被“AI”锁定
- 青团|人在职场,能力很强却被排挤,原因或许有这三个
- 威海|高薪美容师招聘背后藏套路?嘟嘟瓜美校被指诱导求职者办理培训贷,合作机构有海尔消金、度小满等
- 文物|又要被拍卖的文物,它最好的归宿应该是回流博物馆,让所有人欣赏吧!
- 陈福|那些「很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都有这几个心理特点——
- 查尔斯·狄更斯博物馆|名字中包含敏感词汇?TikTok解禁被屏蔽的狄更斯博物馆账号
- 求职|已婚未育女性的职场困境,投简历被列入“黑名单”,求职路太难走
- 新手|那些号称"养不死"的花,为啥被你养死了?
- 阿奴|要不是被渣男害到退圈,她能跟刘亦菲一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