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传诵千载 “浮梁茶”香溢神州

|《琵琶行》传诵千载 “浮梁茶”香溢神州
本文图片

茶农在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杨石组高山生态茶园采茶 。 程万海摄
本报采访人员沈锡权、高皓亮、赖星
春到江南 。
氤氲雾气间 , 赣北小县浮梁又迎来了一年一度茶市的忙碌 。
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母体 , 江西浮梁县以瓷茶名扬四海 , 被誉为“瓷源茶乡” 。 然而世人往往只知景德镇 , 对“大唐茶都”浮梁却知之甚少 。 不知从何时起 , 浮梁仿佛销声匿迹般从历史的聚光灯下隐退 。
今天我们走进这方水土 , 触摸历史长河中瓷与茶交融的珍贵记忆 , 寻觅南中国这颗文化明珠的古风遗韵 。
《琵琶行》让“浮梁买茶”名扬千年
浮梁 , 在唐天宝元年得名 。 关于县名的由来 , 据明代学者郭子章解释 , “以溪水时泛 , 民多伐木为梁也 , 广雅曰造舟谓之浮梁” 。 而白居易这位大唐“顶流”的诗篇则让浮梁四海扬名 。
公元816年的一个秋夜 , 浔阳江头 , 流贬至此已一年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心情沉重 , 琵琶女漂泊江湖的遭遇令他感同身受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挥笔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 , 其中“商人重利轻别离 , 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名句 , 使得浮梁茶叶名声大噪千余年 。
白居易贬谪所在地江州(今江西九江) , 下辖的武宁、修水(唐时称分宁)也盛产茶叶 , 身为江州官员为何不写武宁、分宁 , 却要特挑浮梁入诗呢?
“青年时期 , 白居易就与浮梁有着不解之缘 , 浮梁在他生命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 ”浮梁县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李新才长期致力于当地历史文化研究工作 , 对浮梁境内的历史名人、文化典故、古代建筑等如数家珍 。
原来 , 白居易的大哥白幼文曾在浮梁任主簿 , 白居易常在家书中尊称其为浮梁大兄 。 父亲去世后 , 白居易读书、生活费用都仰仗大哥支持 , 所以他常常往返于洛阳与浮梁之间 。 他在《伤远行赋》中写道:“吾兄吏于浮梁 , 分微禄以归养 , 命余负米而还乡 。 ”
公元818年 , 白幼文病逝 , 白居易深情地写下《祭浮梁大兄文》 , 表达对失去兄长的哀痛 , 颂扬了兄长高尚的品德 。
“望县”浮梁因茶而旺
穿过浮梁县古城墙 ,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广场 , 由一块块瓷板画汇成的甬道延伸三百余米 , 诉说着浮梁从公元326年至1960年间的千年岁月 。
古城内一座红塔巍峨耸立 , 是古浮梁的唯一遗物 。 我们仰望着它 , 仿佛与历经千年沧桑的灵魂对望 , 想象着它俯视街巷热闹的市井生活、远处水岸码头的旌旗招展 , 它也见证过人去楼空、荒草丛生的衰败凋敝……
一部浮梁的兴衰史 , 也是浮梁茶的沉浮史 。
浮梁产茶历史悠久 , 始于汉、盛于唐 。 白居易所写《琵琶行》从侧面反映出 , 早在唐朝年间 , 浮梁就是古代中国的茶叶贸易市场 。 当时 , 商贾富豪云集浮梁 , 争购茶叶追逐茶利 。
据唐宰相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 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 , 税十五余万贯” , 约占当时全国茶税四十万贯的八分之三 。 同为唐人的王敷在《茶酒论》中这样写道:“浮梁歙州 , 万国来求” , 由此可以想象浮梁茶当年的盛况 。
此后历经多个朝代 , 浮梁茶长久不衰 。 汤显祖在《浮梁县新作讲堂赋》一文中 , 曾描述浮梁茶:“今夫浮梁之茗 , 冠于天下 , 帷清帷馨 , 系其薄者……”
浮梁县地处赣东北 , 与周围的皖南、浙西、闽北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 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茶树生长 , 又因昌江之利 , 水运交通发达 。 所以 , 浮梁不仅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产茶地 , 还是主要的茶叶集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