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志|做书人高立志:“做有传承的书,做能传承的书”( 二 )


高立志常逛公园和旧书店 。 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个盗版书摊 , 一位老太太正问摊主有没有《论语》 。 摊主拿一本很大很厚的《论语全集》递过去 。 老太太看半天说:“原来《论语》长这个样子?”摊主回答:“只有一本《论语》 , 没有别的《论语》 。 ”于是老太太买下了 , 嘴里说是给孙子买的 。
这样误人子弟的事 , 高立志评价为“入门不正很害人” 。 “古书这一块 , 特别是诗歌 , 真的是版本重灾区 。 ”这是高立志长期以来的感受 , 所以他到北京出版社后 , 立刻把来新夏先生的《古典目录学浅说》放进了“大家小书” 。 选书 , 懂一点目录学和版本学知识 , 看看作者、整理者、译者、出版社 , 甚至责任编辑 , 非常必要 。 如果还是不好辨别 , 可以看作者简介 , “假如作者是做管理学的 , 他从管理角度切入解读《老子》 , 而这个读者也是搞管理的 , 买它就很对路;而如果你想了解的是基本文献或者思想史 , 那显然买它就不合适 。 ”
做书 , 反感“速成品”
做书之前 , 高立志是个媒体人 。 在江苏《无锡日报》的新闻版面耕耘时 , 他却总想做些能留存更久的东西 。 “感觉书比报纸要长久一些 , 我就在2003年转入了出版行业 。 ”出版和媒体在他看来是相通的 , 出版编辑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与新闻编辑一般无二 。
高立志曾经非常关注畅销书 , 发现超级畅销书的背后一定有某种社会思潮 , 就像新闻由头一样 。 而出版界是一个奇特的场域 , 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有好点子未必能赚钱 。 “一本书最终落在谁的手里 , 在谁的手里出 , 形态完全不一样 , 书有书的命运 。 但还有句话:栽树的不如采蘑菇的 。 图书最终是否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 也就是说销量如何 , 真不敢说 , 最富创意的产品往往不如跟风产品挣钱 。 ”
【高立志|做书人高立志:“做有传承的书,做能传承的书”】见过太多“死”在畅销书路上的书商 , 高立志明白真正应该追求的是长销 。 在出版行业中 , 带流量的作者具有绝对优势 , 出版社也需要一定的品牌和流量 。 据高立志所知 , 很多大名头的书出版社是亏损着出 。 而很多时候 , 一本优质书的产生 , 编辑力量不弱于作者 , 这是一种综合性工作 。 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的一句话高立志很认同:作者写他们能写的 , 编辑编我们能编的 。 按理论说 , 作者是智力生产者 , 出版人只是传播者 , 但突出作品的某一方面 , 以使其适合市场 , 体现的则是编者智慧 。 对于出版编辑的真正成就感 , 高立志总结有三:引领业界某一倾向;发现重要作者;做别人做不出来的书 。
高立志内心很反感做速成品 , 觉得“三分钟读懂世界史”之类的书荒唐至极 , 他吐槽:“三分钟读懂世界史 , 还要那么多历史学家干吗?”有一段时间坊间纷争图文书 , 接着绘本大热 , 高立志当初就觉得不是正途 。 他认为图像和文字带给人的想象力当然是不一样的 , 而某种意义上的具象化限制想象 , 可一个人无论想在哪方面有所发展 , 想象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
译本 , 看重译者的风格与自律
做任何事情 , 都需要具有国际眼光 。 高立志和同行们的共识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 , 需要有西方文化参照 , 所以 , 他主持开办了“大家小书”译馆系列 。
对于译本 , 高立志强调的是译者 , 讲究的还是版本 。 他很看重那些一辈子只译一本书的老译者 , “吃透了 , 研究透了 , 他的译本就是一个研究产品 。 ”高立志始终认为翻译工作首先是态度问题 , “我们审译稿时 , 凡是读不通的地方基本都有问题 , 就是译者在一些地方没有吃透而硬译过来造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