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华岩寺修古籍( 二 )


但不管是谁 , 对做古籍整理和修复这件事都有颗敬畏的心 。 在他们看来 , 古籍整理与修复的工作不仅是一门手艺 , 更是一种修行 。 一种心灵的磨砺 , 让其趋于宁静 , 专注身心合一 , 从容地做好一件事情 。
|我在华岩寺修古籍
本文图片

▲修复师正在进行古籍修复
重庆气候闷热潮湿 , 书籍容易出现霉变、虫蛀、酸化、脆化、絮化、粘连等损坏 , 每隔一段时间 , 隆莺芷将会把箱子里的古籍拿出来通气 。 古籍的保护分为“甲乙丙”三级 , “甲”是最高级别的古籍 , 放在樟木箱子里 。
整理好的书架上放着芸香草的香囊 , 这是古代护书驱蠹的独特香料 , 房间里除了空调 , 还配置了抽湿机 , 放着石灰 , 温度恒定在16℃-22℃ 。
28岁的海归跨界“新手”
整理室的工作计划是每天整理80本 , 每人整理40本 。 整理师的主要工作 , 就是把每一本古籍作详细的登记 , 包括古籍的名目、部类、作者、年代、年号、出版地、版本类型、卷数以及古籍现状和备注 。
在隆莺芷对面桌的是宋阳 , 他正聚精会神地对一叠古籍进行登记 。
这位28岁的小伙子是华岩寺古籍善本修复中心最年轻的古籍整理工作者 。 戴着副黑框眼镜的宋阳 , 谈及古籍修复时 , 话匣子打开了 。
【|我在华岩寺修古籍】宋阳的老家在山东 , 大学时学的是数学专业 , 毕业后在济南一家国资企业从事精算师的工作 , 之后赴英国留学攻读硕士及博士 , 学的是眼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 。 但从本科起 , 宋阳就对古典文化开始着迷 。 去年年底 , 从网络上看见这里招募古籍修复师的消息 , 像是听到了内心的召唤 , 毅然来到重庆 , 本来想做古籍修复工作 , 因为视力原因 , 他转到整理室工作 。
这份在旁人眼里枯燥的工作 , 对宋阳来说却很有意义 , 有种使命感 , 所经手的每一本书都有数百年的历史 , 这让他不敢有丝毫的倦怠 。
宋阳的确很享受这份工作 。 他说 , 自己从小热爱传统文化 。 “以前的工作只是一份工作 , 在这里不只是职业 , 更重要的是做内心喜欢的事情 。 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像发动机一样提供内心的能量 , 让你整个人身心愉悦 。 ”
在宋阳看来 , 这是一个与古籍面对面交流的绝好机会 , 那种史海遨游的阅读体验 , 总有感知来自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良善和丰沛 。
“从小我们读到的有些历史故事 , 在这里有幸读到原著 , 发现很多含义在传播过程中都被曲解了 。 比如人们常说的‘中庸’‘无后为大’这些词语 , 在原著中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意思 。 ”宋阳最近整理到了一本清代朱熹集注的《孟子》 , 很有所得 。
整理师们有时还能遇到一些意外的惊喜 。 前几天宋阳在整理古籍时 , 发现里面夹着一张《五洲图韵》 , 记录着欧洲各国的地图 。 从网络公开发布消息显示 , 这是清代光绪年间两湖书院张士瀛编著 , 梓州梁国邦绘图 , 全国现存的善本也不多 。
从古籍的夹页中还发现各种各样的“宝贝” , 用封口袋一样样装好 , 袋上还有编号的标签 , 注明了出处 。 专门放在一个藤盒里收藏 。
打开来看 , 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有抱子合同、医药方纸片、手写的食谱、老邮票、一张红色纸条字迹模糊不辨……如同打捞起时光长河中 , 一段又一段的人生碎片 , 有的是孤独而温柔的故事 , 有的传递的是人情风物 , 将在那些历史长河中默默存在过的阅读人的影子照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