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清明节的传承密码

【守望家园】
清明节成熟于周 ,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 据古书记载 , 因这一时节气清景明 , 故称“清明” 。
清明节有哪些特别之处?
相较于其他节日 , 清明节有两个特别之处:

一是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中 , 唯有清明被列入了中国传统节日 。 这是纯属偶然 , 还是另有原因 ,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 但无论如何 , 其地位都非同一般 。
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通常内容都相对单一 。 如端午的重点是送瘟神 , 七夕节的重点是祭拜牛女 , 重阳节的重点就是登高避疫 。 但与这些传统节日不同 , 清明节的内容要庞杂得多 。 细而化之 , 它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内容构成:
一为禁火:按传统 , 清明前后是需要禁火的;二是扫墓:按旧俗 , 清明这天 , 人们需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香烛等物到墓地扫墓并祭奠先人;三是踏青:清明同时也是一个娱乐性较强的传统节日 , 每逢清明 , 人们都会携家带口到郊外踏青游玩 , 孩子们在草地上、树林里蹴鞠、斗鸡子、荡秋千、打毯、拔河、放风筝……仅从娱乐角度看 , 清明节确实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为数不多的以娱乐为主的传统节日 。
为什么清明的主题会是如此庞杂呢?笔者以为 , 这很可能与历史上的三节合一经历有关 。
与其他节日不同 , 清明是由三个传统节日融并而成的传统节日 。 历史上 , 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这三个节日离得很近 。 这就犯了一个大忌讳 。 在汉语中 , “节”的本义是“竹节”的意思 。 竹子要想长高 , 就必须有节 。 一个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有张有弛有板有眼有节奏 。 而这个节奏的“板眼”就是“节日” 。 “节日”产生原因有二:一是让人们在紧张一段之后 , 有意识地放松自己 , 在节日里养精蓄锐 , 以迎接下一次挑战;二是人们在劳作一段时间之后 , 也需要通过节日 , 特别是节日中的仪式 , 为自己充电 , 为整个社会充电 。 比如 , 通过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种种拜年仪式 , 来强化自己与家人、亲朋、好友、邻里、同事 , 以及乡党间的人际关系 , 对已经出现问题的人际关系 , 进行重新的“格式化” 。 这种一年一度的仪式 , 还可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 如哈尼族春节期间举行的祭神山仪式 , 目的就是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 在保护当地水源地的同时 , 保护梯田用水 , 确保农业丰收 。 按道理 , 传统节日之间的间隔应该是等距的 。 如果违反这一规律 , 将几个节日堆放在一起 , 就会打破原有的生活节律 , 使生活变得毫无头绪 。 为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 最简单的办法 , 就是将它们合并 。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 清明节由上巳、清明、寒食这三个传统节日 , 被合并到了一起 。
“三节合一”的清明节带来了什么?
其一 , 禁火原本是寒食的习俗 , 而随着寒食节的融入 , 清明节便多了一个不许动烟火、只能吃凉食的习俗 。 另外 , 纪念介子推的子推燕 , 也出现在了清明习俗中 。
其二 , 随着上巳节的融入 , 清明节中多了踏青习俗 。 上巳节起源于古代的春社 。 在上古 , 春社是个男女相会的日子 。 《周官·地官司徒》云:“中春之月 , 令会男女 , 于是时也 , 奔者不禁 。 ”这一习俗到了唐代 , 便蜕化成为青年男女郊外踏青、水边赏花的习俗 。 杜甫《丽人行》所描述的:“三月三日天气新 , 长安水边多丽人” , 描绘的正是这种场景 。 在水边沐浴很可能与简狄吞卵生商的故事有关 。 今河南淮阳人祖庙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月三 , 很可能就是远古上巳节、春社习俗在当代的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