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丨一川:在他的诗句里,开满怀念母亲的洁白花朵

|诗评丨一川:在他的诗句里,开满怀念母亲的洁白花朵
本文图片

|诗评丨一川:在他的诗句里,开满怀念母亲的洁白花朵
本文图片

相关链接:清明诗歌丨王山:雪依然在缤纷落下 , 如花瓣之雨
成于斯人 , 思于母归
文/一川
落笔成空 , 诗人王山一首《空镜头》将情绪压向最低 , 于思念反倒更加高涨了 。
“落雪”“620年前明代侧柏”“雪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声音”这几个意象共同组成最后的中心“空镜头”现在时、过去时 , 用个空镜回顾思念本身的意义 , 而“一位已再也见不到的友人//还有第二位//第三位”的描述则将整首诗的节奏 , 踩得更紧凑些 。
似乎这种“空镜头”拥有着某种力量 , 一种时间的力量正在缓慢推移着人向前游走 , 诗人似乎在告诫活着的人应该珍惜每一天 , 而在这时诗人却克制了 , 他不动于心地观察着 , 用“雪//依然在缤纷落下//如花瓣之雨”来转化内心的那份焦灼 , 以“花瓣之雨”落笔最后的声音 。 不难看出 , 在他的诗句里 , 开满了怀念母亲的洁白花朵 。
这样的情感在诗人其他作品中还有很多的表达 , 在《为逝去的亲人送寒衣》中 , 人世的祝福与思念渗透整首诗 , 这样的思念一直延续到《当我老到》这首作品中 , 诗人着笔于内心 , 发于自身情感 。 在无限的追忆中望穿自身的存在 , 透彻且灵活的应证了 , 母亲的存在并非只是一个过程 , 或将是一个更加雄伟深厚的目的 , 以更广大的内涵阐述了人作为“瞬间”存在的本身 。 这是一种哲理性的表达 , 在诗中这样写道:
“我从来记不住母亲在什么区
多少号
我总能凭直觉和方位
就找到母亲
我知道
总有一天
我会老到
找不到母亲的墓碑
母亲依然在我身旁”
以思念之情回望自身 , 过去时反思于现在时 , 而并非陷入某种单纯焦灼中 , 这是对生命的体悟 , 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 全诗回首往昔 , 凝聚起的每一声“母亲”都是对天道人伦的呼唤 , 可近可远中 , 不难看出山峦中佝偻的背影 , 在群山行走 , 那是为游子“临行密密缝”的母亲 , 那是为游子归来每日登高远望的母亲 , 与所有母亲一样 , 此山中的母亲 , 永远在最高处为远行的游子 , 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
未曾有过失去 , 便不会知道得到时那一刻的弥足珍贵 , 更何况是至情至深的人 。 在《妈妈的纸条》中诗人写到:
“妈妈的字条让我很惆怅
那已是多年以前
妈妈的字条很琐碎
琐碎中包裹着长长的温暖
一直到今天”
将一些生活中琐碎的事情 , 包裹出来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这样的包裹拥有了某种温暖 。 时间成就了个人历史 , 又在个人历史中赋予了厚重的情感 , 这些情感或许在集体面前微不足道 , 却在分发给更多的个人阅读者之后成为其共同缅怀之物 。
造物主的视野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有时还会被谈及“人类一思考 , 造物主便会笑” 。 可这又能怎么样 , 学会不去思考?还是忘记自己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这似乎并不能让人都信服 , 而诗人所提供文本恰恰在证明人作为思维和情感的本体所应该做的正是去思考、去感受、去珍惜人间最至情至圣的情感 , 而不愧人存在的本身 。
|诗评丨一川:在他的诗句里,开满怀念母亲的洁白花朵
本文图片

王山 , 男 , 北京出生 , 在新疆生活、长大、受教育 。 正高二级 , 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作家 。 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 ,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副总编辑 , 《中国作家》杂志主编 。 著有《历史和心灵深处的弦外之音》等评论、小说、诗歌 。 编辑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末路狂花——世纪末中短篇小说精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