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清明的青海民俗

“春雨惊春清谷天 , 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 , 冬雪雪冬小大寒 。 ”这首28个字的24节气歌表达了中国人对天时物候的朴素理解 。 作为24节气里的第五个节气 , 清明节是节气和节日的合二为一 , 更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 , 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 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春季仪式 。 而在河湟地区 , 人们过清明节有些独特的风俗民俗 , 本期《第一阅读》将带领各位读者走进河湟地区的清明节 。
清明节|清明的青海民俗
本文图片

农耕文化的体现之一
“清明是我国24节气之一 ,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 作为节气的清明 , 时间在春分之后 。 这时冬天已去 , 春意盎然 , 四野明净 , 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 ”据青海本土作家贾文清介绍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 人们就有了过清明节的习俗 ,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 清明节的起源 ,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 于此日祭祖扫墓 ,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也有史料记载 , 清明节是由我国另一个民间节日——寒食节演变而来的 。 寒食节 , 顾名思义 , 就是不能生火 , 只吃冷食 。 在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 , 就详细记载了旧时大户人家过寒食节的风俗习惯 。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 , 民间有很多说法 , 有说古人为了换新火而过寒食节的 , 也有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而过寒食节的 。
清明一到 , 气温升高 ,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 所以民间有着“清明前后 , 种瓜点豆”的说法 。 在河湟谷地乃至全国 , 春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 在下种前 , 农民总要举行仪式祈求上苍风调雨顺 , 等秋后有个好收成 。 所以说 , 清明节是农耕文化的一种体现 , 它寄托了农民祈祷丰收的美好愿望 。 2006年 , 清明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 , 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杜牧曾在《七绝·清明》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 作为唯一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 , 清明节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 , 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 。
河湟地区重视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 , 清明祭扫各纷然” , 古人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清明上坟祭祖的场面 。 《朱子家训》中说:“祖宗虽远 , 祭祀不可不诚 。 ”可见 , 自古以来上坟扫墓被视作大事 , 各地皆然 。
河湟谷地虽地处边远 , 但对上坟扫墓也非常重视 。
青海人的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 , 俗称“田社” , 谚语云:“九尽十日为社” , 青海民俗学者靳育德介绍 , 田社一般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左右 , 田社时 , 西宁(包括西宁)以西的湟中区、湟源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的耕地尚未完全解冻 , 春耕尚未正式开始 , 而清明时这一带春耕大忙 , 故西宁及大通、湟源、湟中等地皆以田社上坟为习俗 。 西宁以东的平安区、乐都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一带 , 田社时正值春耕大忙季节 , 而到清明时春耕已毕 , 适逢农闲 , 所以那里以清明上坟为习俗 , 这一点和外地人只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还是有点区别的 。
上坟扫墓是重要活动
“在河湟地区 , 上坟扫墓是个很重要的活动 , 为此整个家族都要提前商量 , 安排周到 。 有的家族认为姑娘女婿是亲戚 , 还要专门提上礼物去邀请 。 所以上坟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是一次团圆的节日 , 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本家亲戚 , 在这一天都到齐了 。 ”贾文清说 , 到了上坟这天 , 家族中的男女老少从天南海北聚到祖先坟地 , 要为坟头添土 , 坟头大 , 预示着家族兴旺 。 西宁人有“新坟不过社”的说法 , 要提前上坟 , 在坟前要摆上大量的馒头、果品、肉食等祭品 , 点燃纸钱 , 族人按辈分依次跪拜行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