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邑华侨都懂的开平民歌已成非遗

|四邑华侨都懂的开平民歌已成非遗
本文图片

方言名片
开平话
范围:开平话属粤语四邑方言片区,通行于广东西南部 。 “四邑”原指广东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个县级市,“四邑方言”则以四地方言为典型代表,但并不完全重合 。 其中,开平话内部可以分为赤坎片、城内片、水月片、龙马片 。
特点:开平话中可以发现英语的影子,例如“市担”意为“邮票(stamp)” 。
“无意不可表,无事不可唱”的开平民歌表演形式多样,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随着华侨的出现,民间创作出具有侨乡特色的民歌《十二月思夫歌》等,一些民歌也流传海外 。
开平民歌传承人张巨山向南都、N视频采访人员表示,“开平民歌的歌词属于四邑方言,故四邑的华侨都能听懂开平民歌,使华侨不忘乡音,留住乡愁 。 ”
部分开平话源自英语
在广东西南部,通行着一种与广州话有较大区别的四邑方言,在岭南方言中独具特色 。
“四邑”原指广东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个县级市,“四邑方言”则以四地方言为典型代表,但并不完全重合 。 其中,开平话内部可以分为赤坎片、城内片、水月片、龙马片 。
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甘于恩曾在《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一书中介绍,从有无边擦音特征来看,四邑话可以大致分为台山、开平的四邑话为一块,新会、恩平的四邑话为一块 。
长期研究开平话、台山话的学者邓钧也告诉南都采访人员,开平话和台山话基本相通,虽存在差异,但不影响交流 。
同为侨乡,两地方言相近的词汇特点,也许可以从一些外来词中初窥端倪 。 邓钧介绍,一些开平话就有引入外来词的特点,例如,“市担”意为“邮票(stamp)”,“市的”意为“拐杖(stick)” 。
目前,邓钧编著了《开平方言》《开平方言新编》和《开平赤坎江南音字典》等书,他告诉南都采访人员,研究开平方言的初衷,其实是推广普通话 。
他向南都采访人员分享了研究开平方言的契机,“念中学时,我还不会说普通话,收音机里讲普通话我听不懂,镇上公开放映的电影也是听不懂的普通话 。 ”于是,邓钧开始学习、研究普通话 。 学习过程中,他常将开平话与普通话做对比,又受从小接触的多种语言环境影响,渐渐对语言研究产生兴趣,并希望通过研究对比开平方言与普通话,让家乡人会讲普通话 。
华侨也用开平话交流
开平也有着“华侨之乡”的美誉,据了解,至2009年底,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共75万人,分布在世界上68个国家和地区 。
邓钧告诉南都采访人员,在美国和加拿大有老华侨仍然使用开平话 。
相较于普通话、广州话,开平话也颇具特点 。 南都采访人员注意到,《开平县志》中记录了以赤坎话为方言代表点的开平方言 。 其中,开平话与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却和广州话大部分相同,但发音有别 。 例如,开平话将普通话中“献血”称为“捐血”,“堵车”称为“塞车” 。
同时,相比广州话,开平方言也有特有的词汇 。 例如,“阿人”意为“奶奶”,“地徐”意为“知道”,“恁”的意思是“那” 。
开平话中也保留一些古汉语词语,邓钧介绍,开平话中“走”即是“跑”,“该个”意为“这个”,“旧时”表示“从前”,“返来”代表“回来” 。
以开平话为载体的口语文学也十分丰富,其中富有稚气的童谣历史源远,或反映民间生活,或是用于做游戏、帮助记忆等 。 童谣曾在儿童口头流传,不用乐器伴奏也自有韵律 。
《婆梳梳》中唱道:“婆梳梳,捡田螺,捡几多?捡三箩 。 畀箩搏米煮,畀箩搏柴烧,厅底角还有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