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
作者:韩禹
全文字数:1334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又值清明节 , 追忆故人时 。 几年来 , 移风易俗的倡导、疫情反复的隐患 , 使祭扫新形式频频涌现:中国各地每当此时倡议文明祭扫 , 云祭、代祭等使用愈发广泛;殡葬改革也深入推行 , 树葬、花葬等方式不断推广 。 如此趋势 , 是“文明风尚”还是“背离古训”?或可回归清明节的文化根源与中国葬祭制度的历史脉络 。
文章图片
资料图:4月5日清明节 , 兰州市殡仪馆及所属五家公墓暂停现场祭扫 , 引导居民网络祭祀 , 同时提供“代祭扫”服务 。 兰州市殡仪馆供图
清明与祭祀的关联 , 是历史演化生成的 。 “清明”一词 , 最早作为时令标记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中 , “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乙 , 为清明” , 与哀悼、祭祀无关 。 《旧唐书》记载 , 早期民间祭祀无定时 , 唐玄宗立法规定上墓时间为寒食节 。 清明节真正成为祭祖节日 , 已是宋朝 。 宋朝进行节俗整合改革 , 合并时间相近的寒食与清明 , 并融合古代上巳节“祓禊”等民俗 , 才形成今人熟知的清明节文化意涵与社会习俗的基本架构 。
与清明节文化演变紧密相连的是葬祭制度的发展 。 中国传统主流葬式为土葬 , 但考古证据表明新石器时期也有火葬 , 先秦时期亦流行于氐、羌人 , 后因违背儒家丧葬仪规 , 为宋元明清历朝禁止 。 出于节地生态的考量 , 在现代公墓制度下 , 火化又得到广泛推行 , 今日已是主流 。 祭礼的传承 , 变动亦多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秦兴西戎 , 宗庙之礼无闻 , 而特起寝殿于墓侧” , 视宗庙祭祀为正统 , 将墓祭兴起视为“蛮族入侵”后古礼的没落 。 在经学家看来 , 祭祀要重视先人的神魄 , 其次才是遗体 , 墓祭是轻重颠倒 。 但墓祭无论受到怎样的批判 , 在民间屡禁不止 , 因为平民百姓造墓于荒地山岗 , 雨水冲刷、野兽踩踏、野草丛生 , 可能毁坏先祖墓地 , 墓祭则能让他们及时发现并保护——这也是“扫墓”的根源 。 因而唐代规定的“寒食墓祭” , 不仅规范了祭祀时间 , 也是顺势而变 , 承认了“墓祭”的合法性 。
文章图片
资料图:市民在陵园内扫墓 。 中新社采访人员 泱波 摄
乡谚说“清明大似年” , 经传说“人本乎祖 , 此所以配上帝也” 。 中国人对葬祭的态度严肃而庄重 , 无论形式如何 , 土葬或火葬乃至树葬花葬 , 氏族公墓到家族坟茔再到现代公墓乃至网上祭坛 , 宗庙祭礼或墓前香火或鲜花祭祀乃至线上祭祀 , 慎终、追远、报恩、崇德的根性从未改变 。 具体形式变化可能受到一时非议甚至抗拒 , 但合理的因时而变总会成为主流 , 并形成新的历史沉淀 。 节俗便是如此代代传承与更新 。
文章图片
资料图:市民为已故亲人点亮心灯 。 冯真 摄
【宗庙|祭扫新形式,“文明风尚”还是“背离古训”?】放眼世界 , 纪念逝者的节日形式多样 。 如美国天主教色彩浓厚的万灵节(All Soul’s Day) , 人们为死者灵魂得到升华而祷告;如俄罗斯“拉多尼察节”(Радоница) , 不允许在亲人的墓前哭泣 , 反而应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安息而欣慰;再如因《寻梦环游记》等电影而闻名世界的墨西哥“亡灵节”(El Día de losMuertos) , 继承阿兹特克文明的独特文化 , 他们相信每年此时亡灵会回家 , 生者要让亡灵感受到过节的欢乐愉快 , 才会得到祝福和保佑 , 因而盛大的狂欢庆典成为节日风尚 。 这都是人们心念先人时感念万千 , “郁于中而泄于外” , 于是有悲有欣 , 或歌或哭 。
- |东西问丨短评:祭扫新形式,“文明风尚”还是“背离古训”?
- 隐私|评论丨一套祭奠套餐3500元还可打榜排位,“云祭扫”别搞得满是铜臭
- 美德|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我们的节日·清明” 文明祭扫寄哀思
- 思想境界|文明祭扫就是践行厚养薄葬
- |(图表·漫画)【二十四节气·清明】云祭扫网上寄哀思
-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学院:“疫”起绘画 倡导“云祭扫”
- 疫情|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文明祭扫成为天津市民共识
- 先人|青柳在窗前,故人在心间:风水解读清明祭扫文化
- |风起正清明,万安公墓温情细致保障清明祭扫
- 逝者|网络祭扫、代客祭扫……这个清明,“云祭祀”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