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退休之后 , 才给《中老年时报》写文章 , 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不少……
其中 , 从2017年11月25日起 , 至2018年11月26日止 , 我在《中老年时报》的“岁月”版 , 开辟了“与名家交往印记”专栏 , 先后发表49篇文章 。 在这些文章中 , 我回顾了与全国各地名家交往的一桩桩往事 , 抒发了难以忘怀的感悟、感慨和感动……后来 , 我将这些文章结集出书 , 定名为《名家的睿智》 。
著名作家、学者冯骥才看罢这本书后 , 特意给我发来一张自拍的照片:一手捧着这本书 , 一手挑起大拇指 。 同时 , 他还写下这样的话:“这本书有长久的价值 。 ”
文章图片
冯骥才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 , 一生所取得的成就 , 实在太丰硕了!
在文学方面 , 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 有的被拍成电影 , 有的被拍成电视剧 , 作品译本遍及20多个国家 , 还是当代入选中小学课本作品最多的作家;在绘画方面 , 他在多个国家和中国多座城市举办画展 , 将传统的文人画注入现代气息 , 以一种“不一样的画” , 在画坛独树一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 他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 鉴于贡献卓著 , 被誉为“民间文化守望者”;在教育方面 , 他在天津大学建立“冯骥才艺术研究院” , 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研究基地的工作 , 科研成果十分丰富 。
每每历数他取得的成就 , 我总是感到很难说得全面 , 说的深刻 。 在他70岁时 , 我曾听过他的一番表露:“一个人在70年里能做和所做的事情太多太多 。 这里 , 只能简单地选来我最重要、最倾心的4个方面 , 即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 。 ”也就是这4个方面 , 被他比喻为“四驾马车” 。
【素养|《名家的睿智》——“这本书有长久的价值”】这本书能够得到冯骥才这般评价 , 不仅实属难得 , 而且让我十分感动 。 在感动之余 , 我又禁不住地产生这样的感想:“这本书中的文章 , 首先在《中老年时报》发表 , 这足以说明这份报纸有品位、有格调、有气派 , 是一份很有分量、很有影响的报纸!”
二
还让我非常高兴的是 , 我所写的这些文章 , 深深地受到《中老年时报》读者的欢迎 。
我未曾谋面的读者王宗征 , 特意给《中老年时报》写来一篇读后感 , 发表在“编读”版 。 他写到 , 我像“追剧”一样 , 不断地追读《中老年时报》的“岁月”版中“与名家交往”系列文章 。 他还写到 , 这些系列文章 , “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 跃动着艺术的音符 , 滋润着我的心田 , 让我在获得美好享受的同时 , 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
与我比较熟悉的读者于江云 , 在一天晨练时 , 突然给我打电话说 , 每逢我所写的文章一发表 , 他的那些在公园晨练的朋友 , 总要纷纷议论一番 , 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 他还说 ,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 , 勾起了大家对青少年时期曾对名家景仰的美好回忆 , 感到分外亲切 。
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老市领导 , 一连几次跟我说 , 对于我所写的文章 , 他很感兴趣 , 每篇都要看 , 感到有深度、有可读性 , 会让人们从了解名家取得成功的经历中 , 从而受到教益 。
如此等等 , 不胜枚举……
我心里清楚 , 这些文章尚有不足之处 。 然而 , 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反映 , 又让我得到这样的领悟:“这些文章发表于《中老年时报》 , 都是读者看《中老年时报》后所做出的反映 , 这足以说明《中老年时报》很‘接地气’ , 是一份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报纸!”
- 素养|“这本书有长久的价值”
- 故事|京味剧《鼓楼外》热播编剧:人生正道不能走偏
- 斑马|《斑马》:书写当代女性生存困境
- |农民修房挖出“龙”,考古家研究后,马上向国家申请驻军保护
- 荒谬的重命名|艺术品也未能幸免《荒谬的重命名》
- |再读《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则详解
-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549课:“尹”为什么会有“主管、治理”的意义
- |《孟子》正邪势不两立,您只能走一条道
- |《笑傲江湖》中华山派为什么那么弱?对照嵩山派就明白了
- 展览|线上展览:《乡·愁——那些年流散海外的宝鸡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