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叙事电影的魅力在于“想不到”“猜不着” , 它打破了单线叙事的枯燥 , 让观众获得更新鲜、刺激的观影感受 。 多重叙事在电影实践中更需要注意把握好“度” 。 一方面是因为电影多重叙事是有边界的 , 不能无限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把握不好多重叙事的“边界” , 则极易造成电影叙事的困难 , 甚至形成电影审美灾难 。
一、多重叙事与电影观众的审美边界
大卫·霍德华引用比尔·维特里夫的话来强调观众参与的重要性:
“你别想向观众解释什么 , 因为这会让他们成为旁观者 。 你得一点点地揭示给他们看 , 使他们成为参与者 。 这样他们就能用剧中人物的方式去体验故事 。 ”
【凯恩|知识专栏电影多重叙事的边界】电影离不开观众 , 电影的服务对象和审美主体是观众 , 这是最简练最朴素的真理 。
文章图片
我国戏剧界有重视观众、深挖观众需求的传统 , 因此我国最早的观众研究来源于戏曲界 。 元代《录鬼簿》“在论述作家和作品时 , 提到了观众对剧目演出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活动” 。 对电影观众的研究最先开始于国外 , 在电影默片时期 , 西方电影理论家就已经开始从多个维度观照电影与观众的关系 。
从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说 ,
娱乐消遣永远是人类必不可少的 , 从这一级需求来看 , 电影观众的审美边界是模糊的 。 电影作为娱乐载体中形式丰富多样的一种 , 承担了发展艺术、为大众提供消遣的娱乐功能 。
从较高一级来看观众对电影的喜爱 ,
则不仅仅是娱乐、消遣 , 而是更高的精神需求——艺术美感享受 。 在自我实现的“审美需要”下 , 电影观众的审美边界由于个体审美经验的不同而逐渐清晰明确 。 具有实验性质的多重叙事电影、小剧场 , 如《梦》《太阳照常升起》《地球最后的夜晚》等具有一定观影门槛 , 受众面窄 , 更适合电影从业者观看和研究 。 这类电影没有激烈的人物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 , 也没有跌宕起伏、酣畅淋漓的叙事手法 , 影片呈现的内容更注重个性化表达、意象表现 , 借助某一个具体事物来传递创作者意识与倾向 , 更易获得专业人士的青睐 。
文章图片
《太阳照常升起》
明末清初的戏剧理论大师李渔曾说:“使人想不到、猜不着 , 便是好戏法、好戏文 。 猜破而后出之 , 则观众索然 , 作者赧然 。 ”我们不能否认采用了多重叙事的先锋电影在推动电影发展时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 但是这种探索往往意味着高淘汰率 。 很多时候 , 为了不让观众猜出剧情、察觉拍摄意图 , 导演和编剧往往把简单的故事复杂化 。 比如面对时间线发展的故事时 , 故意把时间打乱;面对“三幕式”故事时 , 把三幕顺序打乱 。 这样做有两种结果:第一 , 观众没有猜出后面的剧情 , 结局让其惊喜;第二 , 观众没有猜出后面的剧情 , 结局让其困惑 。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取决于观众看电影的先在结构和审美直觉 。
作为电影审美主体的观众有属于自己的审美经验边界 , 因此对于电影的接受和理解也不尽相同 。 随着知识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 观众的审美趣味、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
无论是线性叙事电影 , 还是多重叙事电影 , 想要获得某一观众群体的认同 , 就必须与这一观众群体的价值观念一致 , 与其审美心理相符 。
- 凯恩|他26岁执导第一部电影,便赢得了电影史,却“输”了一生
- 凯恩|已无悬念,《爱回家之开心速递》周嘉洛、林凯恩的CP线正式结束
- 因为|冷知识,李星云大结局所见慧觉并非不良人,另一个慧字辈和尚才是
- 名字|为什么我们年复一年悼念他?徐元专栏
- 梅雪风|《知识大师课电影篇》正式开讲,重温经典电影璀璨荣光
- 高压|一针见血,理论知识丰富,郭敬明的才华被认可
- 名字|《山河令》人物名字浅析:粉丝,要是没点知识都不好意思看山河令
- 说法|冷知识:《功夫》悄没声涨到8.7了
- 王牌|笑点与知识并存,《王牌》新一季新思路,担得起观众的喜爱
- 鸿雁|郭德纲新综艺开播主讲历史,用词不当遭质疑,相声演员能教知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