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放羊娃发现几件“铜疙瘩”,因不知是国宝,60块大洋就卖了

1925年秋 , 甘肃省巉口镇巉口村 。
|甘肃放羊娃发现几件“铜疙瘩”,因不知是国宝,60块大洋就卖了
本文图片

(民国甘肃)
这是一个荒凉的小山村 , 沟壑纵横 , 黄土飞扬 。 放羊娃秦恭照例出来放羊 , 村里的孩子大多与他一样 , 很小就出来帮家里干活 , 大户人家的孩子才有机会读书认字 。 这一天 , 秦恭还拎着一个小筐 , 准备顺便挖一些野菜回家 。
在一个名叫荒草沟的地方 , 秦恭发现一只小松鼠 。 他毕竟还是个孩子 , 觉得好玩 , 就放下了小筐 , 追了上去 。 松鼠受了惊吓 , 立刻窜到了沟底 , 钻进了一个小洞里 。 秦恭也来到沟底 , 举起手中的小铁铲就挖了起来 。
挖着挖着 , 忽然“咔”的一声响 , 铁铲碰到了一个很硬的东西 。 秦恭小心翼翼地继续挖掘 , 很快就挖出了一个圆溜溜的铜疙瘩 。 这个东西不大 , 形状像是烧饼 , 但边缘很厚 , 中间是空的 。
秦恭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东西 , 于是继续往下挖 , 最后挖出了大大小小八件青铜器 。 这其中有五个是圆溜溜的铜疙瘩 , 一个比一个大 。 还有两根长铜杆 , 一个铜钩 。 这八样东西实在太重 , 秦恭带不回去 , 就捡了最小的那个铜疙瘩带回了家 。
父亲秦安国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 觉得好歹也是铜疙瘩 , 总能卖几个钱 。 第二天 , 他让秦让、秦恭兄弟俩拉着架子车 , 到荒草沟把其他几件“铜疙瘩”全部拉回了家 。 为了确定这几样东西的价值 , 秦安国拿了一根铜杆 , 找村里的前清秀才看看是啥 。
前清秀才沈老师看着铜杆上的“鬼画符” , 知道这是铭文 , 但他一个字也不认识 。 秦安国一看秀才都不知道这是啥 , 估计也不值钱 , 就把这八件“铜疙瘩”全部扔进了家里的柴火棚子 。
这八件“铜疙瘩” , 其实是国宝 。
|甘肃放羊娃发现几件“铜疙瘩”,因不知是国宝,60块大洋就卖了
本文图片

(巉口镇出土的莽权)
躺在秦家柴火棚子里的 , 其实是著名的文物“莽权” 。 西汉末年王莽秉政 , 召集大量的学者 , 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度量衡改革 。 所谓“莽权” , 就是当时制造的度量衡标准器 。 所以 , 这八件“铜疙瘩” , 是实实在在的国宝 。
但关键是 , 秦家父子三人 , 都不知道这些是国宝 。 秦安国一直认为“外财不发穷人命” , 反正日子还能过下去 , 这几件铜疙瘩也不着急卖 , 就一直扔在柴草堆里 。
一直到1929年春 , 陕甘地区大旱 , 巉口村老百姓的生活也大受影响 。 有一天 , 在兰州城当学徒的秦让回到家 , 忽然又想起了这八件铜疙瘩 。 这几年在兰州城也长了不少见识 , 他知道这八件沉甸甸的东西是古物 , 说不定运到古玩店能卖个好价钱呢 。
秦安国听儿子这么一说 , 觉得家里也缺衣少粮 , 就把这些东西拉到城里卖了吧 。 于是 , 秦让就把这些铜疙瘩放在架子车上 , 拉着去了兰州城 , 找到了一家古玩店 。
古玩店的店主名叫马实斋 , 在文物收藏界已经打拼了很多年 。 他虽然一时无法估算这几件青铜器的价值 , 但他明白只要有铭文 , 就意味着青铜器有些来历 , 是值钱货 。 但是 , 马实斋表面上无动于衷 , 看了两眼转身就要走 。
秦让赶紧跟上去 , 问这些东西值多少钱 。 马实斋装作毫不在乎的样子 , 说这些东西根本不值钱 。 秦让一听当然很失望 , 但总不能大老远再拉回家吧?于是 , 他让马实斋报个价钱 , 差不多就愿意卖 。
马实斋对这几个“铜疙瘩”一番贬低 , 随口说最多值60块大洋 。 秦让一听 , 这不少啊 , 在巉口村3块大洋就能买一头牛 , 60块大洋是巨款!于是 , 秦让一口答应了 。 马实斋暗自高兴 , 赶紧付了钱 , 让伙计把这几件青铜器搬进了仓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