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玉不琢,不成器,玉雕文化的审美品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玉是集审美和仁德于一身的文化载体 , 玉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 《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 , 不成器 。 ”玉象征着传统文化中“谦谦君子”的品质 。 玉器的艺术美与文化内涵更是离不开能工巧匠的雕琢 。
玉雕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 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遗存皆有玉器出土 。 早期的玉器形制简单概括 , 工艺朴拙 。 纹饰多为对称的简单纹样 , 雕刻技法有阴线刻、阳线刻、斜面棱线刻、减地凸雕和透雕等 。
商周时期玉雕工艺得到了质的提升 , 玉作为礼器和祭祀的必需品被大量使用 , 出现了挂件玉佩、祭祀玉璧、官爵玉佩等小型礼器 。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 玉雕的文化内涵和外延也随之逐步成形 。
玉雕|玉不琢,不成器,玉雕文化的审美品格
本文图片

秦汉将玉雕艺术推向辉煌 。 此时玉雕受到了儒家文化以及方术思想的双重影响 , 使得玉器被理想化、人格化 , 玉的“美德”也随之被推广开来 。 同时 , 玉器也承载着汉代人的精神信仰 , “葬玉”习俗风靡一时 。 汉代玉雕形式多样 , 普遍运用透雕技法 , 阴线刻技艺也更趋于成熟 , 所做雕刻可以细若游丝 。 如汉代创造了玉雕史上闻名的“汉八刀”技艺 , 在汉代殓葬所用的玉蝉的腹背、双眼、翅膀上施加的工艺 , 刀法粗犷简练 ,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玉雕技法 。
玉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低迷后 , 在唐代开启了新的局面 。 随着唐代世俗文化的发展 , 玉雕少了汉代以前的威严特征 。 此时的玉雕兼具实用性和写实性的特征 , 飞禽、走兽、人物与生活场面交织 , 使得此时的玉雕充满着人情味 。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 西域的美玉不断东来 , 其文化也对中国玉雕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
宋代 , 中国玉雕发展进入到了另一高峰 。 民间出现了大量玉器作坊 , 文人也钟爱玉器 。 此时的玉器清新别致 , 给人以自然的含蓄之美 。 宋代玉雕纹饰丰富繁多 , 以龙凤吉祥为主 , 还有鸟虫花草、飞禽走兽、人物、家畜以及几何图案等装饰纹样 。
元代的玉雕在融合宋代世俗化和典雅的气质面貌外 , 也融合了蒙古族粗犷、古朴的艺术特色 。 这个时期的各种雕刻技法更加成熟 , 除浮雕、圆雕以外 , 还产生了多层次镂空雕刻 。 1265年 , 元世祖忽必烈命工匠制成《渎山大玉海》 , 是元代特大型玉雕 , 作为巨型酒器 , 意在反映元代国势之强盛 。 玉雕下部的波浪采用了浮雕加阴线刻的雕刻技法 , 上部用阴线刻刻画出翻腾的漩涡 , 四周刻有龙、鹿、猪、马、犀等动物浮雕 , 形态各异 , 细致典雅 , 足见当时玉雕工艺技艺高超 。
玉雕|玉不琢,不成器,玉雕文化的审美品格
本文图片
清代玉雕《翡翠蝈蝈白菜》
明清是玉雕与民间文化日趋融合的时期 , 玉雕题材在此时被赋予各种吉祥寓意 , 并且人们通常以谐音的方式将图像与寓意结合 。 例如“蝠”通“福”“瓶”通“平”“鱼”通“余”等 , 以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寄托 。 此时的玉器制作将传统的多种工艺融会贯通 , 各路工匠大显其技 , 屡创精品 。
玉雕的繁荣离不开工艺的发展 ,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对玉料进行加工的呢?首先是选料 , 玉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价值 。 自西汉中外商贸便捷以后 , 西域美玉渐渐东来 , 西域之玉温润、通透 , 尤以和田玉最受人喜爱 , 美玉的到来也为中国玉雕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