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旭|张海旭:难忘的村落文化采访( 二 )



每到一处 , 张义全老人都会向我们介绍当年学校人流涌动的热闹 。 听着他的介绍 , 看着满目的衰草 , 我恍然有一种不真实感 , 眼前一会儿人 , 一会儿草 。
我知道 , 张义全老人说的都是真实 。 因为 , 我读的小学就基本是他说的那个样子 。 2008年我念小学 , 条件依然很简陋 , 仿佛就是眼前的这所学校 。 围墙好像有一些窟窿 , 教室窗户没有一片玻璃 , 全用塑料薄膜糊住 。 冬天很冷 , 冷得要命 , 老师生个火炉子带到班里 , 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 几乎每个人手脚都会生冻疮 。
2009年的冬天 , 下了一场雪 , 据说是30年未遇 , 雪几乎埋到我们的腰 , 根本没有办法走路 , 后来干脆停了课 。 老师的宿舍到了下雨天也是经常漏水 , 那时感觉整个学校没有几处完整的地方 。
等我们来到山口小学现在的校园 , 看着漂亮的现代建筑 , 我很难把刚才的场景与它重叠 , 似乎 , 几步之间 , 我穿越了历史 。
03.
湮灭的百年艺术团
第二个采访的是北村非遗传承人吴殿林老先生 。 去的路上我心中多少有些不安 , 因为这次是临时受命 , 没有时间做多少准备工作 。 幸好 , 吴老先生特别和善 , 特别健谈 , 有时我说一句他会说很多 。
吴老先生是百年艺术团的最后一任团长 。 这个剧团最初成立于1919年 , 由吴老先生的祖父吴石昌前辈创建 , 主要表演泰安梆子这种地方剧种 。
剧团刚开始有12个演员 , 最多时达到40多人 , 大多为周边村庄的人 。 剧团一共有15个表演节目 , 最有代表性的是《大破天门阵》和《辕门斩子》 。
剧团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走向辉煌 , 最鼎盛时期与泰安的豫剧团、京剧团、山东梆子合称“泰安四大剧团” 。 那时泰安有很多梆子剧团 , 只有百年艺术团被称为“泰山梆”——大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 只有唱得最好的才能叫“泰山梆” 。
在这之前 , 并没有今天的莱芜梆子 。 吴老生的父亲五几年调到莱芜去唱戏 , 后来莱芜又派了两个人来百年艺术团学习 , 再后来才有了莱芜梆子这个剧种 。
吴昌石先生当初给剧团取名“百年艺术团” , 是想着把它做长远 , 做成百年老店 , 但他可能不会想到 , 仅到1956年 , 剧团就开始走向衰落 , 到吴殿林老先生接手的五十年代末 , 就很少有人邀请演出了 。
张海旭|张海旭:难忘的村落文化采访
本文图片

1964年时剧团已经处于半解散状态 , 直到1978年组织了最后一次演出后 , 宣告正式解散 。 此后 , 百年艺术团便湮灭于历史之中 。 到今天 , 在泰安 , 除了山东梆子剧团被作为地方剧种保留下来 , 其余的三大剧团尽皆烟销云散 。
现场 , 吴老先生为我们表演了一段 。 他一个人脚踩着梆子 , 敲了一通鼓 , 打了一圈锣 , 还唱了一段 。 嗓音苍老沙哑 , 特别粗犷 , 有一种震人心魄的感觉 。
采访结束后 , 我给爸爸打了个电话 , 说了我的感受 。 爸爸又给我讲了剧团的很多历史 。 他说 , 别看现在的演员地位很高 , 其实 , 解放前他们的日子很苦 , 他们不叫演出 , 叫跑江湖 , 和各种江湖帮派差不多 。
他们分为很多帮派 , 每到一个地方要先拜码头 , 通过接头暗语——或是一段口诀 , 或是一种乐器的声音 , 或是一种动物的鸣叫——来确认彼此的关系 。 如果关系近了 , 当地人会免费提供帮助 , 当然 , 剧团也要为人家免费演出 。
有一次 , 我们河北有一个剧团去河南演出 , 被当地的恶霸流氓给欺负了 , 不让走 , 后来通过“切口”找到本地剧团的人 , 动用了丐帮的力量才脱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