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回望江南文脉,《何绍基临张迁碑卷》等南艺展出

江南艺术是什么样的?其精神内核与艺术文脉在哪?近期 , “江南再造”系列首展“致意 : 从未消逝的黄金时代”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 展览试图围绕地理意义与文化意义上的双重“江南” , 通过绘画、书法、影像、装置等艺术方式 , 探索明清以来的美学脉络与演变方式 。 其中 , 有吴历、何绍基、任薰、吴昌硕、黄宾虹、王一亭、颜文樑、叶浅予等清至近现代大家的作品 , 也有朱新建 、尚扬等艺术家的作品 。
艺术|回望江南文脉,《何绍基临张迁碑卷》等南艺展出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何绍基临张迁碑长卷
艺术|回望江南文脉,《何绍基临张迁碑卷》等南艺展出
文章图片

展厅现场 傅抱石 周京新 丘挺 作品
这是一场跨时空与跨媒介的展示 。 澎湃新闻了解到 , “致意:从未消逝的黄金时代”是“江南再造”系列展览的首展 , 主办方展示了自清代中晚期、近现代直至当代的130余件作品 , 意在通过美术史各个“黄金时代”代表性艺术家们的跨世纪艺术对话 , 呈现广义上的江南地域里的重要艺术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嬗变 , 以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和美学气质的“当代再造” 。 同时 , 多位中国现代艺术先驱与学院创始人如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潘天寿、颜文樑等人重要作品的汇聚展出与思想呈现 , 也将引发观众对中国艺术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
艺术|回望江南文脉,《何绍基临张迁碑卷》等南艺展出
文章图片

林风眠《抚琴仕女图》彩墨宣纸 69x69cm 约1960年
艺术|回望江南文脉,《何绍基临张迁碑卷》等南艺展出
文章图片

颜文樑《风景》布面油画 59x44cm 1950年代
地理与文化中的双重“江南”
如同任何一种繁荣的区域文化 , “江南”地域的崛起同样是大规模文化碰撞与再造的结果 。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 在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群星璀璨的“画派”争鸣 , 画家群体的地理认同感达到了高峰 , 各种流派及其支系层出不穷 , 在中国16世纪末的江南艺术版图上遍地开花 。 而代表人物如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超越了绘画本体的讨论 , 进入文化比较的范畴 , 也是对“江南”的一次宣扬与策略性书写 。
艺术|回望江南文脉,《何绍基临张迁碑卷》等南艺展出
文章图片

邹一桂 《山水》纸本卷轴 51.5x115.5cm 清 乾隆 戊子年 1768
艺术|回望江南文脉,《何绍基临张迁碑卷》等南艺展出
文章图片

徐悲鸿《鸡鸣寺》《栖霞寺》布面油画 , 69×60cm , 1930年代
对于展览的主旨“围绕地理意义与文化意义上的双重‘江南’” , 总策展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解释道 , 近代地理意义上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下游的南部地区 , 主要包含今天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诸多名城与自然风光 。 展览名单中的大部分艺术家都出生并活跃在这一区域 。 展览包含很多描绘江南地域风物名胜的作品 , 如吴历和邹一桂的山水、徐悲鸿的南京《鸡鸣寺》与《栖霞寺》、陈逸飞的《江南水乡》、刘海粟的黄山《云海》、朱士杰的《大桥夜景》、秦宣夫的《平湖秋月》与《中山陵》、周春芽的《环秀山庄》、郑力的《家在环山碧水》、陈琦的扬州《何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