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棋教子图》是以叙事的形式创作的 。 汲取了夸张的民间绘画式的人物造型 , 敦煌壁画的自然的肌理和古代岩画及竹简的一些元素 , 一场生动的围棋教学跃然纸上 。
之后创作的《初到凤凰》、《龙舟竞渡》、《呆儿看店》以及近年来创作的《桥系列》都是刘建宾在肌理作画过程中的成功尝试 。
“我一直觉得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不止于口头 , 一定要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符号来表达自己的东西才更为贴切 。 ”毫无疑问 , 肌理已经成为刘建宾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符号 。
本文图片
缘浅缘深 , 恣意生活
2001年 , 刘建宾来到台州温岭 , 这个后来被他称之为“第二故乡”的海滨城市 。 他在这儿一呆就是13年 , 从事着从小梦想的职业——教师 。 虽然是不受重视的副科美术 , 但是刘建宾还是自得其乐 , 用心教书 , 随心作画 。
聊到创作计划 , 刘建宾说之前一直想为这个“第二故乡”留下点什么 , 于是便有了创作《即逝的家园》之温岭石塘系列画的想法 。
“咱们温岭是个物产和精神文明都非常富有的地方 , 而石塘那些特别天然的东西更是弥足珍贵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些财富都在慢慢消失 , 我要再不把它们以绘画的形式下来 , 恐怕我们的后代就再也看不到了 。 ”
从儿时小打小闹的涂鸦 , 到迫于生活压力的放弃 , 最后重拾画笔 , 并画出了自己的人生 。 从工人 , 学生 , 艺术家 , 老师的角色变换 , 怕是刘建宾自己都没想到与画的“缘”竟然如此之深 。
“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画画 , 说什么都不会放下 , 它已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 无法割舍 。 ”说到美术在他心中的份量 , 刘建宾眼神中流露出的坚定给了我们答案 。
_原题为:刘建宾专访:肌理就是我作品的“符号”
稿源:浙江在线
作者:采访人员 金子琳 赵静
编辑:金子琳
本文图片
我用肌理作画的理由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动向是 , 众多作者钟情于民族民间艺术的挖掘与发挥 。 《初到凤凰》(刘建宾)……从色彩处理到画面构成都饶有新意 。 ”(《美术》1993.第10期)
“刘建宾的作品《初到凤凰》运用了敦煌壁画浓重的色彩和民间剪纸粗犷的线条 , 使作品带有强烈的形式美 。 在这次展览中独树一帜 。 ”(《江西日报》1993.10)
以上这两条评语 , 分别是由前中国美协党组书记雷正民和时任江西省美协秘书长马宏道在各自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 。 他们虽然对我的这幅在1993年“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览”上荣获铜奖作品的艺术特色给予了较准确的评价 , 但有一点没提到 , 那就是运用肌理的美来表现凤凰古城的遗韵 , 这才是我的作品在此次展览中的独到之处 。 因为当时没看到有哪一位画家用肌理来作画 , 在创作这幅作品之前 , 我也并没有研究过肌理美对艺术作品的价值 , 只是很喜欢像敦煌壁画这一类带有令人叫绝的肌理美的艺术作品 。 我想其实敦煌壁画只是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佛事 , 当然 , 其中也不乏艺术精湛的作品 。 但如果没有经过千百年来的蜕变而形成的残缺斑驳的肌理美 , 这些壁画大多也仅仅是有着历史研究价值的工艺品罢了 。 大概也就是因为敦煌壁画有着那千百年来天工雕饰的肌理美 , 才成为令中外艺术家们对她魂牵梦绕、心驰神往并为其“艺术”魅力所折服的原因吧!
- 亳州|亳州抗疫“画卷”
- |山东嘉祥:非遗“上网”紧跟时尚 传承传播“两翼齐飞”
- |河南大旱,水库水位下降数百米,考古专家赶到挖出了6条“金龙”
- |文化|春光正好,来博物馆挑一件“花衣裳”
- 除夕|除夕夜湖北一明代古墓被盗,专家抢挖“水墓”,墓穴打开遍地黄金
- |经常“怼人”的林黛玉,其实活得最通透
- 北京市|北京一男子钓获米级“草鱼王”,鳞片都已发黄了,钓点却颠覆想象
- |故宫钟表修复师徒 他们让“静止的时间”流动起来
- 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艺起前行|“小鲸鱼”在云端充实孩子们没有网课的居家生活
- 苏堤|古人清明“戴柳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