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九五后的王小波阅读史

宗城
全文约4400余字 , 阅读约需9分钟
如今我们纪念王小波 , 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重要的作家 , 也是因为他所提出的问题并未过时 , 理智、包容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 在当代社会依然欠缺 。 王小波的意义在于 , 在许多人年轻时的某一刻 , 他会打开一扇窗 , 提供给我们另一种看世界的目光 。
我读王小波是从高中开始 。 在周国平、毕淑敏、余秋雨引领作文素材的年代 , 王小波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 , 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 他的文字有鲁迅的风骨 , 但少了些鲁迅的深沉 , 多了些玩世不恭 。 他是同学们私下传阅的“黄书” , 不知多少男孩的春梦始于王二和陈清扬 。 和学术界崇高化的建构不同 , 对于九五后的我们来说 , 王小波的作品 , 最开始其实是性启蒙读物 。
▌性启蒙与知识反叛
王小波生前是一位边缘作家 , 死后却成为一代文艺青年的图腾 。 在西祠胡同 , 有专门的讨论版“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 。 那是天涯网、人人网还未衰落的年代 , 我的阅读生涯也始于那时 。 王小波、钱锺书、阿城、余华等 , 是那时候同学们酷爱传阅的作家 。
和伤春悲秋的抒情体相比 , 他们代表着一种理性、幽默的趣味 , 对于小镇青年来说 , 那是新鲜而丰富的思想资源 。 事后我发现 , 与其说那些思想资源是原创的 , 不如说是“中介” 。 王小波想必会欣然承认 , 他是罗素、杜威、哈耶克、奥威尔、卡尔维诺、尤瑟纳尔等大家的学徒 , 他曾在多篇文章里赞扬这些作家 , 而他也擅于运用罗素等人的思想资源 , 介入中国的公共议题 。
王小波最有名的书之一是《黄金时代》 , 我对他的阅读也从那本书开始 。 最初把它当作“小黄书” , 听同学说 , 性爱描写比《挪威的森林》好 , 我就去凑个热闹 , 结果很快被小说中那股玩世不恭、嬉皮流氓又透着股小伤感的腔调吸引 , 比如这一句:“革命的意思就是说 , 有些人莫名其妙地就会成了牺牲品 。 ”对于十几岁的少年来说 , 这是迎面而来的肃杀 , 是课本很少讲的东西 。
说王小波是无法绕开性的 , 《黄金时代》整个中篇就是围绕性展开的故事 。 很多学者喜欢把王小波崇高化 , 但我觉得王小波恰恰是解构崇高的人 , 他把人从史书上、道德辞令上拽下来 , 回到最原始的模样 。 他就是要写身体、写欲望、写正统看不上的七荤八素 , 从中带出最真实的、那属于普通人的忧伤和浪漫 。
王小波不是孤立地看性 , 而是把性与文化、政治结合来看 。 当道德家们把性看作洪水猛兽 , 王小波指出:性自由并不可怕 。 对于性欲 , 尤其是对女性欲望的禁锢 , 暗含着父权制对于女性自主权的恐惧 。 正视性欲 , 健全性教育 , 是比把性欲污名化更合适的做法 。 王小波敏锐地意识到 , 对性爱的正视 , 有助于社会在禁锢下获取些许活力 。 在小说创作中 , 他之所以写性 , 不是出于媚俗 , 仅仅是为了呈现真实的生存状态 。
更进一步 , 王小波写性 , 到头来是对极权的隐秘抵抗 。 从古代君主的暴政到20世纪的法西斯 , 王小波旗帜鲜明地反对极权 , 他写性 , 写人的欲望 , 其实是在反抗极权政治塑造的压抑性话语 , 压抑人欲是专制的基础 , 极端的道德和禁欲一体化 , 共同维护一个森严的环境 。 王小波的写作是对控制术的讽刺和消解 , 但和鲁迅肩住黑暗的闸门不同 , 他是从绝望中看到快乐 , 是用一种幽默、玩世不恭的方式(今日魔法学的前身)来面对绝望 。 如果说 , 鲁迅是黑暗中的剑客 , 王小波更像是黑夜中的喜剧演员 。 如果要给王小波找一个坐标 , 他倒是很像乔治·奥威尔与卡尔维诺的中国变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