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专稿|古宇:《小豆包的江湖》创作谈

|微信·专稿|古宇:《小豆包的江湖》创作谈
本文图片

古宇
● 中国作协会员 , 北京作协会员 。 毕业于北京大学 , 先后在大学图书馆和企业工作 。 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 , 在《青春》《中国作家》《十月》《北京文学》《山花》《北京晨报·作家圆桌》等刊物发表作品 , 出版小说集《流年》 。
《小豆包的江湖》创作谈
古宇
《小豆包的江湖》是为一位家长读者的忧伤而写的 。
几年前我写了短篇小说《偷孩子的童年算偷吗?》 , 写的是3个12岁男孩儿成长的故事 , 《北京文学》刊登后 , 又被《小说月报》选刊 , 有很多年轻的读者留言说他们的初中生活就是那个样子的 , 而大多数家长读者却感慨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 有一位家长的留言很打动我 , 她说完全不了解孩子在学校都发生了什么 , 想起来很忧伤 , 我答应为她再写写孩子的学校生活 。
我之所以选择小学 ,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来写这个小说 , 是因为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开始走向了“社会” , 却又更难说清楚自己的遭遇 , 难以主动寻求大人的帮助 , 而家长想了解孩子也似乎很难;长大成人之后 , 人们忙于生活 , 好像忘了自己的来处 , 不能够再把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了 , 理解孩子的世界竟变成了难事 。 这个幼芽阶段的成长是艰辛的 , 却又是重要的 , 为青春期做着准备 。 有研究表明 , 儿童遭受虐待会在3到9岁之间加倍 ,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仍旧是没有力量的 , 可是又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志 , 当大人为了形形色色的原因试图完全控制他们时 , 会激起他们内在外在的反抗 , 冲突就会加剧 。 更多的情形可能是 , 成人世界对于孩子的伤害会掩饰在种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方式之下 , 比如一句问话 , 一个浅笑 , 一个貌似诙谐的按语……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让人陷入窘境或者感到羞辱 , 孩子会无力自拔 , 形成内伤 , 他们又表述不清发生了什么 。 现在的小孩儿是从6岁开始上小学 , 低年级阶段就是在这个敏感期 , 我觉得应该有人为孩子们说话 , 故我决定从小豆包们的视角写他们的生活 , 为写给大人看 , 但又不单纯写孩子 , 我试图写出大时代背景下生活本身的复杂和深沉 , 以及无论多少磨难都无法掩盖的美好 。
我要感谢年轻的读者们 , 他们为我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 比如 , 小说中女孩子们的世界 , 大多是我一位同事的女儿提供的 , 即将大学毕业的她说出让她记忆犹新的小学生活故事时 , 她的妈妈是震惊的 , 女儿像一株植物一样默默经历了那么多 , 几乎独自承担了成长之痛 。 我至今记得我们三个人坐在咖啡厅相对无言泪花连连 , 却又心意相通的情景……孩子们的善良和宽容自始至终地感动着我 , 她们无论遭遇了什么都在小小的心灵里努力去理解周遭的世界 , 从最善意去解释大人的行为 , 他们是那么爱父母和老师 , 他们发现美好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 另外 , 总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 , 他们思考的都是生命本质的问题 , 的确如此 。 人类记忆的特点 , 让我们很难记得小时候的全景 。 因此 , 观察孩子的成长 , 有助于了解大人的自我 , 理解孩子并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 , 也是我们自己养育自己的过程 , 尤其是在心灵和心理层面 , 为此 , 我们很有必要感谢孩子们 。
我在写作的过程中 , 一直努力保持着一碗水端平的状态 , 以便映照生活的本来面目 , 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 , 其中的老师和家长也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 他们身上承载了普通人的复杂性 , 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奈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 。 在生活本身的痛苦和艰难中 , 在暂时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景下 , 小说中的人物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 , 我记录下来这些 , 为有心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 一些与孩子有效沟通和理解疏导孩子情绪的技巧 。 更重要的是我愿意把孩子们纯粹的、美好的心灵世界呈现并传递给读者 , 值得欣慰的是 , 很多普通读者在自己的公众号或者豆瓣平台上发表了读后感 , 反馈他们被小说打动 , 并引发思考或回忆 , 我觉得这是一个作者最乐于看到的情形 , 也是最幸福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