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 , 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 。 今日起 , 福建日报推出《聚焦·文化遗产》专栏 , 以展示我省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 讲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福建实践 , 并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解读背后的故事 。
这是一次与璀璨文化的时空对话 , 我们将唤醒尘封的记忆 , 感受历史的厚重 ,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 深入人们的心田 , 营建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 。
解读郑子端《三坊七巷景观图》:这幅画 , 用去了他人生八分之一的时间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三坊七巷景观图》部分
本文图片
民国初年老福州杨桥头地图
“我家以前是在原杨桥巷38号的……我家北临杨桥巷 , 家里住所当时也是我父亲郑元昌的诊所……我父亲是福州郑氏中医药第三代传人 , 在南门兜开瑞来春参行和南街大生春药行……郑氏医寓曾从南门兜迁吉庇巷 , 再迁杨桥巷 , 又置业于文儒坊三官堂、衣锦坊等4座大宅 。 ”
在出身中医世家、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的笔下 , 从小就生活在三坊七巷的他 , 是三坊七巷的“原住民” , 更是不折不扣的福州“民俗通” 。
郑子端曾表示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三坊七巷的故事 , 因此 , 绘制一幅能集中展现三坊七巷历史面貌的画作成为他的执念 。
烟柳画桥 , 风帘翠幕 , 参差十万人家 。 此画绘成后名为《三坊七巷景观图》 , 被誉为福州版的《清明上河图》 , 长约6米 , 高约半米 , 记录了三坊七巷从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的风俗人情和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 , 跨越了近百年的历程 , 涵括了不同时期的500多个人物、近50家老铺 。
已逾古稀之年的郑子端说 , 从收集材料到画就花费了10余年的时间 。
投身其中 , 郑子端乐此不疲 。
消失的旧街巷
画卷从省府路开始着墨 , 上半部分为“三坊” , 下半部分为“七巷” 。 值得一提的是 , 画卷保留了曾经的旧街巷名 。
在画卷中 , 杨桥路还叫作杨桥巷 。
关于杨桥路的来由 , 郑子端在《老福州杨桥巷忆旧》中曾写道:“清末民国初时 , 杨桥巷仍被称为‘登俊坊’ 。 据1919年《福州城台地图》中注 , ‘总督后(省府路)’到南后街‘水流湾口’这段路名叫‘杨桥头’ , 因虎节河沿跨有一座石板桥名杨桥而得名 。 原来的杨桥巷很窄 , 巷宽只有3米 。 1936年杨桥巷才开始拓宽成路 。 直到1955年1月台湾当局派飞机轰炸福州后 , 福州市人民政府又扩建了杨桥路 。 新建的杨桥西路从双抛桥(乃因南北纵横有合潮桥、发苗桥二桥而得名)旁边穿过 , 发苗桥被拆除 , 合潮桥才裸露在杨桥路旁一直到今天 。 ”
吉庇巷是三坊七巷中最南端的巷子 , 在宋朝时还叫魁辅坊 , 又叫魁辅里 。 据郑子端回忆 , 他曾有幸收集到一张外国神教士留下的吉庇巷旧照 , 那时的坊门上面还是“魁辅里”三字 。 所以在画卷中“魁辅里”的名字也得以保留 。
福州曾经有个灯谜 , 谜面为“水流湾边郎官巷” , 即郎官巷对面曾是大水流湾 。 大水流湾的巷口也曾立有牌坊 , 上面刻着“会潮里”三字 , 下面刻着“水流湾”三字 。 郑子端说 , 旧时的会潮里是专门卖家具的地方 , 以前人家结婚时都要到这儿买家具 。 但由于后来三坊七巷重新改造 , 大水流湾被拆掉 , 其坊门也被拆掉了 。 再沿着大水流湾下来就是小水流湾 , 当时的小水流湾对面就是现在的塔巷 。
- |70个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帮孩子长知识!
- |(纸刊备选)大山的孩子|黄毓洪(福建)
- |夜读|宅家的日子,与素颜和解?
- 佛山|广东一男子野钓发现巨型黑影,果断将其弄起来,众人瞬间不淡定了
- |凉州攻鼓子入选 教育部“传承的力量”大型展播系列节目
- |佳作主场丨挖笋子去不?每到这个时节,竹林里开始热闹起来
- |金世遗最厉害的弟子,中原武林公认的天下第一,却栽在徒弟手上
- |元十三限练成伤心小箭后,为何第一个杀的人是他最爱的妻子?
- 疫情|闭馆三周后,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今日恢复开放
- |海南走笔|包容的椰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