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没有科举制度之前,古人要当官大多靠演技!

东汉|没有科举制度之前,古人要当官大多靠演技!

文章图片

东汉|没有科举制度之前,古人要当官大多靠演技!


古人没科举制度之前 , 怎么才能当官呢?为什么说要靠演技呢?咱们从头说起 , 上古时期治理国家的官员基本都是世袭和军功 , 但架不住家里的熊孩子多 , 也总不能天天打仗玩吧 。 春秋时期秦孝公的”求贤令“开创了公开招聘的先河 。 世袭、军功和类似求贤令这样的公开招聘就成了没科举时期当官的主要途径 。

世袭拼投胎 , 军功拼不怕死 , 公开招聘是最难的 。 首先你要有名气 , 还要有真材实料 。 商鞅可是经过三次面试才被秦孝公认可 。 但类似求贤令这种规模的招聘是不可持续的 , 皇帝这样地大BOSS不可能天天招人 , 但是必须要有条出路给天下的读书人 , 不然社会阶级一成不变 , 就像日本那样没有完全没有上升通路最后憋成了火药桶 。
【东汉|没有科举制度之前,古人要当官大多靠演技!】晚年的刘邦下了一道求贤诏 , 谁有本事 , 我就让谁当官 , 那怎么招聘 , 怎么上岗 , 不可能这些都皇帝干吧 , 所以官员的举荐就应运而生了 。
直到汉武帝才形成了正式制度 。 \"不以科目取士 , 惟凭州郡选举\"就是让各个省市政府推荐 , 每年都有名额推荐 , 推荐还有奖有罚 。 推荐的人能胜任工作岗位 , 能出色发挥还能升迁的 , 推荐的人也有重奖 。 如果推荐的人后期有贪赃枉法或者其他的恶劣行径推荐人一并受罚 。 轻则罢官重则抄家 。
那考核标准是什么?惟以孝廉为重 。 孝者 , 孝弟;廉者 , 廉洁 。 孝则忠君 , 廉则爱民 , 说白了 , 只要够孝顺 , 或者够廉洁还是读书人 , 那么你就有了一个做官的基本条件 。 汉武帝时期要求每年每郡的政府官员推荐孝者﹑廉者各一人 , 东汉时又根据郡县的人口规模进行分配名额 。 这就是汉朝到隋朝有科举之后最著名的“举孝廉”制度 。
这可是当官 , 想想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 绝对的稀缺资源 , 僧多粥少的情况不可避免 。 还有推荐的责任制可是终身绑定 , 成为被推荐的人难度可不小 。 不过这可难不倒天下的读书人 ,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明末冯梦龙编写的《三言》里就有这么一个故事 , 东汉时会稽郡现江苏一带 , 有个叫许武的十五岁孩子 , 父母双亡 , 还有两个弟弟 , 一个九岁、一个七岁 。 这放到如今就是孤儿院或者福利院里去照顾 。 可古代十五岁的孩子已经是大人了 , 他们家也算地主 , 还有些田产 , 可门户单微没人帮忙 。 于是这个当今社会还在读高一的孩子 , 挑起了家的大梁 。 他白天耕田种圃 , 带着兄弟们旁观 。 夜里挑灯读书 , 也把两兄弟拉到身边 , 亲口传授 , 教以礼让之节 , 成人之道 。 孩子总有调皮捣蛋的时候 , 他就跪在家庙前 , 痛哭着批评自己德行不足 , 不能化诲 , 愿父母有灵 , 保佑两个弟弟能明事理 。 一直等着两兄弟知道错了来请罪才起身 , 从不打骂兄弟们 。 一个孩子既当爹又当妈地带着两个孩子 , 居然比现在有些父母做得更好 , 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

弟弟们大了 , 乡里劝许武早点成家 , 他却说“若娶妻 , 便当与二弟别居 。 笃夫妇之爱 , 而忘手足之情 , 吾不忍也 。 ”还照旧昼则同耕 , 夜则同读 , 食必同器 , 宿必同床 。 乡里都传出个大名 , 人称“孝弟许武” 。
当地官员得知后举荐去朝廷当官 , 许武迫于君命 , 没办法独自去京城当官 。 一去好多年 , 官也越做越大 , 他很留意家乡举荐的官员 , 看里面有没有自家兄弟 , 却一直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