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图|只为一次炽烈的绽放

【高清图|只为一次炽烈的绽放】合上500多页的《渴望生活——梵高传》 , 望着封面上一个幽灵似的自画像 , 我已泪流满面 。 家里的阿姨目瞪口呆:“您看书都能哭 , 那看电视电影是不是更要哭?”不!到了我这个年龄 , 能情不自禁无法控制地落泪是很难的 。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 。 ”我的眼前一直盘旋着梵高在自己精神健全而有理智的情况下 , 按照自己的愿望处置了他生命中18个“告别”的画面;我的脑海一直想象着梵高既愁肠百结 , 又毫不犹豫地把左轮手枪压住自己的腹部、扣动扳机的瞬间;我甚至看到了他的坟墓四周种满了金灿灿的向日葵……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著名传记小说之父欧文·斯通26岁时的成名作 , 被译成80余种文字 , 感动过亿万读者 。 我读的是由北京出版集团2021年2月出版、常涛翻译的书 。 我读了不少人物传记 , 为何对此情有独钟?这缘于几年前暑假我到荷兰梵高艺术博物馆欣赏他黄金时期最珍贵的200幅画作 , 进而将其高清图仿真复制品《向日葵》悬挂于学校 , 感受花瓶中14朵独一无二的向日葵的线条、色调、色彩 , 感悟其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的礼赞、对幸福的渴望 。 让师生也能体会眼前的向日葵不再是简单的植物 , 而是诚挚、热烈绽放着的生命 。 每每回到家 , 我看着梵高的“《星空》” , 被画中那种生命的、流动的、透明的、充实的空气包围 , 被整个画面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所吞噬 , 一切的烦恼、疲惫都烟消云散 , 留下的只有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
由此 , 我想通过这种已经被定位了的大师的高清图仿真复制品走进这些艺术家 , 得到美的享受 , 进而阅读他们的传记 , 读懂他们的童年、少年、中年、晚年 , 了解他们的背景、性格、修养 , 以及命运的跌宕 , 知晓时代已赋予了他们的地位以及风格 。 通过阅读文学的形式与这些已被定位了的大师再度重逢 , 产生共鸣 , 这种重逢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遐想、寄托甚至是喜悦 , 也让我们去联想艺术家的很多不可知 , 甚至会给我们带来哀伤和眼泪 。
我的父亲曾是湖南省书协会员 , 姑姑也擅长绘画 , 堂哥曾任湖南怀化师院美术系主任 , 他们的这种功底与修养熏陶了我 , 并提供了我学习的土壤 , 只是遗憾 , 我缺乏这样的天赋 。 但我从未放弃过对文学的追求、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
现在大家都很忙很辛苦 , 无暇去观赏一幅画 , 也不懂怎样欣赏 。 尤其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 , 上学时没有专业的艺术教师引导、走向社会没有专门的时间看 , 不少人出国旅游也仅仅停留在“梵高艺术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门口拍张照留个影 。
我坚持弥补自己的空白 , 向书本学习 , 向朋友学习 , 不定期地去观看欣赏各种画展……并深深体会到:如果我们身为父母没有文学素养与涵养 , 一门心思只想赚钱、打麻将、跳广场舞 , 不懂得发现美、欣赏美 , 不营造美育的土壤 , 缺乏文学素养的基因 , 那么住再大的房子、开再豪华的车子 , 希望孩子有一个质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 内涵、品位、修养是钱买不到的 , 是大房子里养不出来的 。 如果教师没有去过一次美术馆、艺术馆 , 没有认识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价值 , 谈美育的培养是空洞无力的 。
美的深入人心 , 需要人的引导 , 需要环境熏陶 。 基于此 , 我利用学校艺术节 , 让“名画”进校园 , 带领教师去赏画议画 。 通过观画学习 , 提升艺术修养 , 给自己以坚毅的审美信心 。 世上没有第二个梵高 , 但可以有千千万万个懂得梵高画作之美的审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