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谁创造了“万能胶”“马大哈”“坐地炮”?( 三 )


有一个观点认为 , 因为有梁左 , 姜昆才是姜昆 。 且不说姜昆自己写作过许多好作品 , 梁左的相声文本同样需要姜昆才能成为真正的相声作品 。 马季在回忆录中专门记述了合作过的王兆元、王金宝等几位作者 , 并表示感谢 。 1980年代 , 相声演员和作者的良性互动 , 成就了相声的一段黄金时代 。
3
1990年代后 , 电视综艺晚会兴盛 , 许多优秀相声作者都投身晚会撰稿 , 廉春明和更年轻的方清平等都写过文章回忆干晚会的经历 。 1990年代相声低潮期 , 固然有娱乐形式渐趋多样、相声形式较单一的原因 , 恐怕也因为作者流失 , 且相声多为晚会主题而做、慢工出细活的优秀作品少了 。
2000年后 , 随着德云社兴起 , 相声进入一个以传统作品为主的快速发展期 , 许多观众对传统相声陌生 , 其实也是一种新相声 。 随着网络兴起 , 一些网友参与到相声创作中 , 但终不成气候 。 这时期相声作者和院团创作员基本缺位 , 虽有过一次相声作品拍卖会 , 但拍出的作品也没形成广泛影响 。
现在活跃的演员具有创作能力的不少 , 如郭德纲早期有“我”字、“你”字系列作品 , 大逗相声的演员一直在不断推出原创作品 。 但少有特别优秀的相声文本 , 文学性与以往优秀作品有较大差距 。 文章开头引述了高、范二位为王鸣录总结的创作特点——善于创造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和从人物性格出发安排情节结构 , 这两点的缺失 , 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介入不够 , 是现在相声创作的问题 。
现在没有“万能胶”“坐地炮”“马大哈”等能成为社会现象代名词的相声人物 , 郭德纲的“我”字系列塑造了一个叫“我”的人物 , 但更像他本人风格和演员人设 , 并不够鲜明 , 遑论通过人物较深刻地诠释社会现象 , 其他演员在人物塑造上也没能做得更好 。 几乎所有新锐相声演员都有一段回忆80后生活的段子 , 有的演员善学北京公交售票员、胡同大妈 , 这是对生活的观察 , 但只是对生活的罗列 , 不是深刻的表达 。
【作品集|谁创造了“万能胶”“马大哈”“坐地炮”?】当传统相声再次失去新鲜度 , 观众比演员还熟悉台词 , 缺乏创作能力的演员就只能加入大量零碎垫话 , 变成小笑话拼盘 。 古人作文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 , 讲求结构 , 这些相声演员的作品则像是气球 , 上面是空虚虚大头 , 下面只有一根线 , 结构全无 , 内容稀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