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对比《亮剑》和《血战台儿庄》,挖掘“抗日神剧”的创作根源

原则上讲 , 《亮剑》和《血战台儿庄》并没有多少可比性 。
一部是拍摄于二十一世纪的电视剧 , 一部是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 。
一部是根据商业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 一部是根据电影文学剧本拍摄的电影 。
一部是虚构人物传记类电视剧 , 一部是真实历史事件类电影 。
从观感上似乎二者没有可比性 , 但《亮剑》和《血战台儿庄》同样作为抗日题材影视剧 , 在一些创作思路上的差异还是有一定可比性的 。
关键是 , 通过对比两部影视剧的创作方向和思路 , 我们似乎可以挖掘出一个答案:抗日神剧产生的根源 。
一、人物设计
《血战台儿庄》和《亮剑》均采用了战争题材影视剧中常见的群像烘托主角的创作思路 , 《血战台儿庄》突出了主角李宗仁 , 《亮剑》突出了男一号李云龙 。
在人物设计上 , 《血战台儿庄》扎根于历史原型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发挥 , 《亮剑》的方法是相似的 , 也是植根于历史原型再进行创作 , 李云龙的原型包括王近山、钟伟等开国将领 , 这是显而易见的 。
但是 , 和《血战台儿庄》相比 , 《亮剑》在人物上的艺术发挥显然有些过火 。
我们以“战场抗命”为例 , 这是李云龙在《亮剑》中常干的事儿 , 《血战台儿庄》中也有这么一号人物 , 国军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 。
汤恩伯迟迟不按照原计划在敌后发起攻击 , 导致台儿庄正面战场压力倍增有全线崩溃的可能 , 李宗仁连续急电给汤恩伯未果 , 他只能放下面子求助老蒋 , 最终老蒋协助李宗仁严令汤恩伯军团遵命出击 , 最终取得台儿庄战役胜利 。
《血战台儿庄》这段戏和真实历史是有区别的 , 也是艺术发挥了一些细节 , 稍微“黑化”了一些汤恩伯 , 看起来似乎他是故意违抗李宗仁命令一样 , 和实际上的真实历史多少有些出入 。
虽然电影和历史不太一样 , 但这段戏总体上并没有出圈 , 该点到的历史细节也点到了 , 并不会引起历史专家和学者的不适 。
反观《亮剑》 , 李云龙在剧中有多次战场抗命的剧情存在 , 第一次是战场抗命正面突围 , 第二次是私自决定带队埋伏 , 侥幸围歼了华北日军参观团 , 第三次是私自决定围攻平安县城 。 此外 , 淮海战役时他扔下部队独自带领侦察连突击敌后严格来说也有战场抗命的嫌疑 。
李云龙的几次“战场抗命”中只有第一次算是有一定正当理由 , 其余几次几乎都属于任性妄为 , 尤其是第二次 , 放弃保卫总部安全的任务不执行 , 私自带领主力离开预定位置 , 将总部置于险境 , 严格来说等同于叛变 , 几乎可以立即执行战场纪律那种(历史上有类似情况)
让人感到无语的是 , 李云龙数次战场抗命中只有第一次遭到了严惩 , 团长被撤职 , 人到被服厂当厂长 。 后面几次抗命不是功过相抵就是不奖不罚 , 这已经严重超出了历史现实 。 他的原型王近山和钟伟虽然都有相似经历 , 但严重程度和李云龙相距甚远 。
一句话 , 李云龙的“战场抗命”被过分艺术化了 , 为了突出人物 , 放弃了历史真实性和剧情合理性 , 这也给之后的抗战题材影视剧起了一个很不好的示范 。
用孔捷的话说“战场抗命 , 多大的罪啊” , 既然《亮剑》李云龙没事 , 那以后的抗日神剧也都撒开了让主角折腾吧 , 战场上谈个恋爱不算过分吧 。
二、剧情设计
《血战台儿庄》的剧情基本采取了历史原貌写实拍法 , 在一些场景上进行了艺术发挥 , 但并没有超过真实性和合理性 , 因此其影片内容在内地和港台都赢得了赞誉 , 甚至直接促使了“国军老兵回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