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买|风云际会“上海话”( 二 )


时移世易 , 东南最繁荣的所在 , 自近代以来从扬州、苏州变成了上海 。 但“侬”的自称 , 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 。毕竟上海从没有自吴语区的影响中脱离 。
只不过 , 现在上海的“侬” , 已经变成了“你”的代词 。
丁买|风云际会“上海话”
文章图片

图为民国时期上海的一幅“依巴德电器公司”广告 。 广告语是苏州话 , 借一位顾客的语气把“依巴德”电器热情地赞美了一番:电话机“交关灵便”(特别好用) , 不愧是老牌子 。 由于人口的迁移 , 上海话吸收了很多苏州话的元素 。 图片选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字记》 。 供图/姜庆共
松江方言:
上海人心目中的权威方言
今天的上海话 , 更以混杂多地闻名 , 这是它作为移民城市的特色 。
我们或许都曾听过一个说法 , 近代开埠之前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 。 这实际上有点过于异想天开 。
以“上海”相称的聚落 , 最早见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的《宋会要》 。
书中称在华亭县(后称松江县)的东北方 , 有一个管理酒类买卖和征酒税的集市 , 名叫“上海务” 。
“上海务”其地大约在今上海黄浦区人民路和中华路环线内的东北侧 , 距今已有900多年 。
到了南宋 , 吴淞江开始淤塞 , 原来在吴淞江上华亭县的大港口青龙镇为上海务替代 , 朝廷在上海设立了主管商船税收的市舶务 。
宋元之交 , 上海已成为华亭县东北的大镇 , 发展成一个蕃商云集、巷陌纵横的滨海大港 , 户数达6.4万户 , 人口数十万 。独具特色的上海话 , 也在此时开始生成了 。
丁买|风云际会“上海话”
文章图片

泾、浜是圩田系统中的小河道 , 兴起于宋代 , 用于排水灌溉、水路运输 。 江南地区有很多带有“泾”“浜”字样的地名 , 如上海的陆家浜路 。 供图/QUANJING
在19世纪中期 , 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洋泾浜”了 。 而通过追寻这条明星级的河流 , 或许可以看到“泾”“浜”此类河流得以“冠名”众多地名的原因所在 。
【丁买|风云际会“上海话”】在河网密布的上海 , 这原本只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小河 。 不过随着1843年上海开埠 , 在洋泾浜的北边、南边 , 先后出现了英租界、法租界 , 于是这条不起眼的小河摇身一变 , 成为英、法租界的界河 。
丁买|风云际会“上海话”
文章图片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 , 上海租界的巡捕总是给人一种蛮横霸道的印象 。 图为1937年 , 法国巡捕在街头设立的路障旁检查出入租界的市民 。 面对外国巡捕的耀武扬威 , 上海市民发挥了调侃的精神 , 发明了一个俗语“吃了一记洋火腿” , 比喻被洋巡捕踢了一脚 。 供图/FOTOE
于是乎 , 两岸高楼突起 , 人口激增 , 中西商贩熙熙攘攘 , 逐利而来 。 一时间 , 浜上新建和翻建了不少桥梁 , 最多时有14座 , 密度之高超过上海任何一条河浜 , 洋泾浜也成为上海一条十分重要的内河航运干线 。在这样的形势下 , 这周边不仅有了洋泾乡 , 还出现了“洋泾浜”英语 。
1914年 , 租界管理机构工部局与法公董局协商一致 , 将洋泾浜和泥城浜(今西藏中路一段)改为大道 , 敷设排水系统 , 取代两条河浜 。 11月1日 , 洋泾浜截流封闭 , 停止航运 , 填浜正式动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