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推动黎族牛皮凳技艺产业化,让村民鼓腰包带动乡村振兴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采访人员 李绍远 姚传伟
说起少数民族手工艺 , 不得不提黎族的织锦、制陶、刺绣等 , 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 , 黎族牛皮凳 , 更是人尽皆知 。
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推动黎族牛皮凳技艺产业化,让村民鼓腰包带动乡村振兴
本文图片

林永深在家制作牛皮凳 。 采访人员 陈卫东摄
粗细不同的藤条、两个圆木、牛皮 , 就是昌江有名的黎族牛皮凳原料 , 这些原料在一双双巧手中来回穿插、编制 , 40分钟左右 , 一个上窄下宽的圆柱形凳子框架就制作好了 , 嵌上熬制的牛皮 , 牛皮凳基本成型 。
【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推动黎族牛皮凳技艺产业化,让村民鼓腰包带动乡村振兴】牛皮凳——黎家人早期手工家具
2018年 , 昌江将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石碌镇水富村时年78岁的林永深老人就是这一项非遗传承人 。
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推动黎族牛皮凳技艺产业化,让村民鼓腰包带动乡村振兴
本文图片

林永深在家制作牛皮凳 。 采访人员 陈卫东摄
牛皮凳在昌江 , 最为有名的是牙迫村 。 村子原先位于昌江大山深处最偏远的乡—王下乡 , 这是水富村的前身 。 村子里 , 能熟练地制作传统的牛皮凳有30多人 。 这门手艺 , 是代代相传的 。 林永深便是从父亲手里传承这门手艺的 。
林永深说 , 小时候家里贫困 , 吃饭时连张凳子都没有 。 其父亲去山上打猎或耕种时 , 会带回藤条、乔木等 , 制作成牛皮凳 。 林永深从小耳濡目染 , 8岁就跟随父亲制作牛皮凳 。 长大后 , 他在乡下当一名“赤脚医生” , 手艺也没落下 , “在诊所里 , 我会放几张自己制作的牛皮凳 , 人来人往都可以歇脚 。 ”
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推动黎族牛皮凳技艺产业化,让村民鼓腰包带动乡村振兴
本文图片

林永深在家制作牛皮凳 。 采访人员 陈卫东摄
1998年 , 退休后的林永深重拾手艺 , 有不少人找他定制牛皮凳 , 村子里不少年轻人也跟他学过手艺 。 2002年牙迫村整村迁至现址改名水富村 。 村民到了石碌镇后 , 开始制作牛皮凳到市场售卖 , 名声进一步打响 。
如今 , 虽年纪大了 , 但林永深双手依旧灵活 。 林永深家中常备有藤条、圆木 , 家里四处可见牛皮凳 , 甚至他还制作了牛皮桌和床 。 闲暇时 , 他就搬出小凳 , 拿出藤条、圆木 , 在家门前 , 一边沐浴阳光 , 一边制作牛皮凳 , “这凳子耐用 , 坐着也舒服 。 ”
每一道工序都要精心打磨推敲
牛皮凳制作过程看似简单 , 其中门道不少 。
首先 , 是原料的采集 。 藤条和一种黎语称作“赛胜”、成形性较强的乔木原料 , 长在王下乡的大山深处 。 其次是原料的打磨 , 2厘米左右的粗藤条要等分拗折再捆绑;直径在0.5厘米左右的细藤条要对半剖开;乔木经过剥皮后 , 箍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木框 。
“原料要经过晾晒或自然风干 , 保持韧性 。 还要烟熏 , 这样可以防止虫蛀 , 让凳子持久耐用 。 ”林永深说 。
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推动黎族牛皮凳技艺产业化,让村民鼓腰包带动乡村振兴
本文图片

林永深双手满是茧子 。 采访人员 陈卫东摄
最后是牛皮的熬制和镶嵌 。 牛皮要根据圆木框口径进行切割 , 用凿子在牛皮边缘凿口 , 放到凳面位置固定后倒持牛皮凳 , 浸泡到沸水中 , 再把牛毛悉数刮除 。 经过三至四天暴晒 , 牛皮成型后 , 要在牛皮上钻圆孔 , 再用整根细藤条交叉穿过 , 固定凳面、美化外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