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溯源峡江文明 体味巴风楚韵(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二 )


因葛洲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 , 工程所在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挖掘 , 宜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得以清晰完整地展示给世人 。 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一脉相承 , 展示了早期峡江文明演化发展的全貌 。
文化碰撞展独特风貌
宜昌是早期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发祥地 , 两种文化在此交汇、碰撞 。 在“巴楚夷陵”“风情三峡”等展区 , 丰富的文物展示了此地别具一格的历史风貌 。
发现了长阳香炉石文化遗址的清江流域 , 被学界认为是探索早期巴人起源的重要地区 。 自古巴人崇虎 , 以虎为图腾 , 至今土家族人仍延续着白虎崇拜 。 宜昌博物馆展示了多件不同年代却有着相似造型的虎钮錞于 。 錞于是古代军中乐器 , 有钮可悬挂 , 以槌击之而鸣 , 主要用于军旅中指挥进退 , 也用于礼仪庆典、大型集会、宗庙社祀等活动 。 錞于从春秋时期开始流行 , 盛行于战国秦汉 , 之后逐渐消失 。 因巴人崇拜白虎 , 当錞于传入时 , 巴人沿袭了錞于的形体和音乐功能 , 同时对錞于加以改造创新 , 以虎为钮 , 以此物祈求虎神的保佑 。
宜昌秭归是楚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诞生地 。 楚文化在宜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 绿锈均匀覆盖的“楚季”铜甬钟 , 是宜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2012年 , 白洋工业园施工建设时发掘出土了12件甬钟和1件铜鼎 。 其中1件甬钟上刻有铭文:“楚季宝钟氒孙廼献于公公其万年受氒福” , 意思是做钟的人叫“楚季” , 后来由楚季之孙献于其公(君) , 让“公”受万年福 。 这件甬钟是中国第一次发现西周时期刻有“楚季”铭文的楚国宝钟 。 专家组鉴定认为: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的青铜鼎、青铜编钟及铭文和陶器 , 年代应属于西周中晚期 , 是楚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和突破 , 填补了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空白 。
【峡江|溯源峡江文明 体味巴风楚韵(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历时9年修复、今年初展出的春秋木质建鼓 , 被誉为“华夏第一建鼓” 。 《左传》中便有“建鼓”的记载 。 唐代孔颖达解释:“建 , 立也 , 立鼓击之以为战也 。 ”古时军队作战 , 要立建鼓指挥进退 。 建鼓也用于宴乐 。 建鼓鼓身为木质 , 不易保存 , 因此现今出土的先秦时期建鼓大多仅存底座或木杆 , 而宜昌博物馆的这件建鼓1997年出土于当阳市 , 由于全鼓为金丝楠木整木凿制 , 且保存环境较好 , 是国内迄今所见保存较为完整的唯一一件建鼓鼓身实物 。 此鼓髹黑色底漆 , 施红色变形窃曲纹 , 楚文化特色鲜明 , 对研究先秦音乐、军事、艺术及漆木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
创新展示让观众驻足
巴、楚文化碰撞并绵延 , 在宜昌留下了2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有兴山民歌、长江号子、宜昌丝竹、土家撒叶儿嗬、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当阳关陵庙会等 。 走进“风情三峡”展厅 , 仿佛进入了这些独特民俗的沉浸式体验场 。 镶嵌着歌舞、民俗演出显示屏、挂满相关照片的山形墙壁左右相对而出 , 将参观线路变成了“九曲十八弯” 。 三峡纤夫的代表性雕塑刚劲有力 。 古色古香的土家吊脚楼前 , 火红的花轿、悠扬的哭嫁歌将人们引入土家婚礼现场 。 吊脚楼内 , 雕塑栩栩如生 , 父母坐高堂 , 夫妻正对拜 , 电视屏幕上介绍着“六礼”完备、歌舞相随的土家婚俗 。 展厅里还有宜昌皮影、端午龙舟等 , 雅俗共赏 , 老少咸宜 。
再上一层楼 , 顿觉天高云淡 , 豁然开朗 , 抬眼看已穿越回百年前的宜昌古城 。 在四层露天区域 , 宜昌博物馆独具匠心地设置了“古城记忆”宜昌古城风貌展 。 斑驳的木船停靠在浮雕的山崖栈道边 , 再往前便是房屋鳞次栉比的复古街巷 。 留光照相馆、邹郭顺铁匠铺、万顺白铁店、万长隆杂货铺等 , 凝聚了城市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