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远古至唐》
□ 巫鸿/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距今约1万年左右) , 甚至可以推至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的岩画 。 不过 , 我们现代人认知的绘画 , 大多就是指卷轴画 , 实际上 , 从远古至唐的中国绘画 , 尚未形成卷轴画的主流 。
这部《中国绘画:远古至唐》所作的时间区隔 , 就是以此划分为“早期中国绘画”与“晚期中国绘画” 。 艺术史家巫鸿指出 , 晚期绘画更多聚焦于对图像风格的自觉探索 , 而早期绘画则担负着一个更基本而宏大的历史职责 , 即对绘画媒材本身的发现和发明 。
这是理解巫鸿这部作品的艺术史背景 。 在此基础上 , 全书按照线性顺序 , 围绕一些代表作品 , 展开了从远古至唐的梳理论述分析过程 。
石器时代的岩画和陶器 , 呈现了远古人类的宇宙观和狩猎、祭祀等场景 。 汉代居室往往以壁画、屏风画作装饰 , 墓地中也有大量的石刻绘画、壁画 , 一般是歌颂主人的功德 , 营造“天人合一”的奇异幻境 。 “早期绘画”阶段的早期创造者大多是无名画家 , 确切地说 , 最初是一些部落群众的记录 , 然后就是一些匠人的造物 。 这些绘画大多以岩石、墙壁和器物(包括织物)为载体 , 带有明显的事实记载意图 , 是日常生活和宗教礼仪的记录 。
这个情况在“早期绘画”阶段的晚期 , 也就是魏晋南北朝之后 , 才有了一些变化 , 文人出身的独立画家开始出现 , 基本意义上的“画家”终于有了名字 , 绘画作品也开始采用可携带的卷轴形式 。 魏晋南北朝士大夫出身的画家们的出现 , 不仅推动了绘画技法的完善和绘画观念的变革 , 而且提高了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 中国绘画由此转向审美意义和风格的衍变 , 成为成熟意义上的独立艺术创作活动 。
从中国早期绘画的遗存来说 , 考古发现的墓葬壁画与帛画是非常重要的 , 它们经受了时间的淘洗迄今尚能一窥面貌 。 以巫鸿的研究方向来说 , 这正是他一直重视的“黄泉下的艺术” 。
巫鸿曾经强调 , 研究中国墓葬艺术及建筑 , 必须注意三个本质要素:空间性、物质性和时间性 , 必须意识到墓室整体环境是为死者灵魂创设的特殊的主体空间 , 以及过去、将来和永恒是如何在封闭的墓葬空间里创造运动的生机 。 巫鸿在本书中分析了墓葬艺术的观念以及马王堆遗址等考古发现所显示的现实题材的构图与用色、线条、风格等特征 。 直到唐末 , 墓葬绘画都是中国早期绘画的一条重要流脉 , 呈现了中国绘画走向转折、走向蜕变的过程 。
对于代表画家、代表画作的阐释 , 巫鸿的看法也很透彻 。 比如 ,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 巫鸿指出该画在连续性叙事和山水艺术方面的表现力 。 惊鸿、游龙、秋菊、春松、太阳和芙蕖等 , 都被画家描绘成具体的形象 , 巧妙地组织在女神周围的风景环境中 。 而且 , 这幅画还开创了一个新的绘画艺术传统 , 它的主题不再是对女性道德的歌颂 , 而是通过描绘她们的美丽容貌以抒发诗人对浪漫爱情的向往 。 《洛神赋图》所呈现的对女性的全新表现 , 为唐代女性题材绘画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 随后 , 我们在巫鸿对唐代画家张萱、周昉的论述中 , 得到了前后呼应的更深入理解 , 对盛唐气象和唐朝女性的生活状态也有所了解 。
【远古|“前画家时代”的中国画史】中国绘画群体从无名走向有名 , 唐代以后 , 占据主流的是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 。 不过 , 正如巫鸿在前言中所强调的 , 这种更迭并不意味着“进化”的概念 , 并不是说晚期绘画就比早期绘画更高级 , 它只是证明了艺术媒材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变化 , 不同时代的艺术有着自己的对象、性格和条件 。 这是我们阅读该书需要注意的一点 。 (文/林颐)
- 防守|见证“平和大押”
- 小北|“小北剧场”下周精彩不断
- 国服|《地下城与勇士手游》四大职业重聚,各职业的定位鲜明,也使“国服最强”更具分量!
- 文旅|“喜上莓梢”下苑艺术生活季开幕,昌平发布“艺术乡居”民宿地图
- 复活节|伦敦德里:围城激情“重新构想”复活节故事
- |“诗佛”王维的三幅画,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 求职|国内灵活就业者或逐渐“增加”?业内人士说出实情,你怎么看?
- 高校|一二三未来: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专属网络面试间”
- 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升级“六险二金”?新增的一险一金是什么?有答案了
- 考古|厉害了!“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公布,两处位于英德